中国科学家首发《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助力全球减碳目标实现

来源: 新浪新闻
2024-05-31 02:16:36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首份以消费端视角研究碳排放的专项报告——《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5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将助力全球减碳目标的实现。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 所、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在长期积累和最新研究基础上共同编撰完成。

  基于专家团队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该报告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同时,提出对全球碳排放从消费端视角核算的一系列新认识,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院当天在上海举行《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解读报告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方法学和数据质量,深化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研究员介绍说,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能够全面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更有利于明晰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

  该研究报告还显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2021年,中国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指出,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要靠各国携手共进。该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共同应对人类挑战。

  针对消费端碳排放的未来研究和发布规划,魏伟表示,一是面向国际同行开放合作,广泛吸纳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合作研究;二是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融入包括各种碳源、碳汇在内的更多相关因素,开展全面、深入研究;三是为后续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口径碳排放数据库夯实基础。未来将根据研究进展,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报告形式适时公开发布。(完)

  冬去春已来。一趟趟“招工”专列飞速驰骋、一个个“招商团”步履不停、一笔笔“订单”源源不断,在浙江,政企合力,奋力奔跑,描绘着“向着春天出发”的新故事。(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重庆2月7日电 (记者 刘贤)首届山地城市公园专家市民论坛7日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探讨如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快件渠道低报价格、伪报品名走私系列案”中,青岛海关缉私局在侦办某起快件渠道走私案中发现,部分从事个人物品快件进口业务的企业和个人存在走私嫌疑,经滚动打击,共打掉走私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于2022年6月获批成立,当年9月正式开学。学校自2023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首年开设3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080717TH)、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080910TH)、智能制造工程(080213TH)。该校2023年面向中国内地的四个省份:即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和河南省招生,且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国际学生。(完)

  考察团首站来到南沙庆盛枢纽综合体项目(下称“庆盛项目”)。该项目南侧设有广深港客专庆盛高铁站,由庆盛出发可实现1小时内直达香港西九龙高铁站。

  李克强说,过去五年,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年均增长5.2%,其中三年受到疫情影响。从十年长周期看,经济年均增长6.2%、实现中高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年度涨幅没有超过3%,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从5000多万户增加到1.6亿多户。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既有力有效,又没有持续大幅增加赤字,没有超发货币,为稳物价创造了宏观条件,也为未来留下政策空间。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发力,着力降低税费等负担,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坚持就业优先,各项政策都注重支持就业。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民生连着民心,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改善民生。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加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兜牢民生底线。行政贵在力行。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干字当头,支持地方和部门创造性工作,以实干创造经得起检验的实绩。我们清醒看到,当前企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总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房皇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