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看新探奇心态 年轻人热衷东北“赶大集”

来源: 海外网
2024-06-17 19:28:14

  中新社沈阳2月28日电 题:满足看新探奇心态 年轻人热衷东北“赶大集”

  中新社记者 王景巍

  在沈阳高校工作的王旭阳最近接待了不少外地同学,原来,他的这些同学都是慕名来赶大集的。尽管天气寒冷,但年轻游客赶集的热情依旧“热辣滚烫”。

  辽宁大集物品琳琅满目、品种多样实惠、游玩项目吸睛……通过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访。位于沈阳市的小河沿早市是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集市之一,这个冬天,小河沿早市频繁登上网络热搜,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舞狮子、写福字、送春联、吃灶糖……春节期间,小河沿年货大集热闹开市,让游客感受到了 浓浓的年味。

  “赶大集活动,古已有之。”沈阳科技学院经济系副教授谢君平表示,自发的物物交换集市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雏形。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后,就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与人之间就有了物物交换的关系。“辽沈地区的集市贸易也有久远的历史,不同的是,多民族文化融合造就了辽沈集市格外火热、质朴的特性。”

  采访过程中也有民众认为,“赶大集”接地气、有烟火气,能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快乐与热闹。与此同时,民俗文化展示是辽宁大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跃翻转的舞狮,喜庆的高跷,热闹的秧歌,欢天喜地的二人转、信手拈来的非遗展示——满足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的不仅是当地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优质服务也让辽宁大集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意味。

  “年轻游客跨地域旅游诉求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文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叶立群表示,屡屡出圈、走红的跨地域旅游项目往往不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景区、景点,而是带有较强体验性、参与性特征的休闲游。

  以往,休闲游的客流以本地人为主。近年来,以餐饮、娱乐、购物等为主要消费方式的特色休闲游,迎来了较大的外地年轻客流。这些年轻游客在旅游中更加注重氛围感、文化体验和新奇感,也比较重视性价比。而东北地区传统的早市和农村大集,恰恰满足了上面所说的年轻人新的跨地域旅游的诉求。东北地区的早市与农村大集,除了市场交易功能外,原本就有展示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社交等多种功能。

  同在12月2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就曾在某论坛上开讲,特别提到“第四针一定要变换疫苗,不能再用灭活疫苗了”。

  等待也是张聪唯一能做的事情。最先,她在等自己的症状出现,之后,又等核酸结果出来。她以为过三四天自己就会发烧、咳嗽,可第五天、第六天,症状一直没有出现。

  据披露,江苏省血液中心今年12月份献血人次和献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7%和54%。12月20日数据显示,现阶段血液中心A型只有3天的临床需求量,B型、O型、AB型,不足5日临床需求量。

  方舱内医护也在减员,有些感染了,有些累倒了。吴春芳是方舱内坚持了最久的医护,从11月18日进舱开始,到12月18日出舱,她工作了30天。许多医护出舱休整之后,又站上发热门诊的岗位。这是新的战场。

  王胜表示,一旦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者活动后气喘很厉害,已经高度提示人体存在低氧血症。所以,不必依赖指夹血氧仪的测量结果。他还支招,对于能够正常活动的人,可以做一个简单测试判断——让其走路或爬楼梯,“能够不停歇连续走200米以上,或不用停留直接上三楼的人,心肺功能通常不会太差。”

  从与中国临近的国家、地区经验来看,疫情防控“放开”初期,短期内公众反而会出现因担心感染而减少活动的情况。但正如受访学者所言,疫情防控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阶条件”,预计明年下半年经济活动将出现反弹。

林崇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