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木雕:木上“刺绣”画中戏 朴拙之中见灵奇

来源: 中青网
2024-06-08 19:52:23

  中新网湖北通山6月7日电 题:湖北通山木雕:木上“刺绣”画中戏 朴拙之中见灵奇

  作者 卢琪 胡传林 程思

  在湖北通山县非遗馆,一件精工雕镂的木雕作品“看橱”引人驻足,只见楼台亭阁玲珑剔透,奇禽瑞兽栩栩如生,各种人物姿态不一,共同构成多幅情景,仿佛“画中有戏”。

  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志兵介绍,这件“看橱”雕饰有98组图案、86个人物,展现“三顾茅庐”“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多个民间戏曲、故事情节,用到了通山木雕几乎所有的雕刻技法。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其构图饱满大气、层次细腻丰富、图像灵动秀雅,有“木板上的刺绣”之称。2014年,通山木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录。

  “通山的古民居、祠堂、戏台、家具大量用到木雕。”通山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成希说,通山木雕兼具实用和美观,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

  成希时常到当地古民居、祠堂走走转转,揣摩、研习传统木雕技法,也从戏剧表演中寻找灵感。成希说,当地有采茶戏、花鼓戏、汉剧等,丰富了他对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题材的认识。

  通山木雕历经制图、选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7道基本工序,用到大小、弧度不等的刻刀多达150余种,包含线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完成一件通山木雕作品往往以月计时,甚至以年计时。

  “我刻了几十年‘开脸’仍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深耕木雕50多年的通山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说,人物的五官和表情体现作品神韵,雕刻时差之毫厘,整幅作品可能功亏一篑。

  “通山木雕要求匠人必须有木工、建筑、绘画的基础功底,掌握制图、选料、打坯、细刻等全套工艺,3年都未出师的人不在少数。”在熊应华看来,只有更多人学习、了解通山木雕,其技艺才能传承。几十年间,熊应华亲自授艺的徒弟达60多人,不少弟子到全国各地从事木雕工作。

  如今,年逾古稀的熊应华依然“刀”耕不辍。在他的案头摆放着《红楼梦》,家中挂满了他绘制的红楼梦故事图,满头银发的他戴上眼镜雕琢新作品。

  在成希的工作室,他与徒弟埋头雕刻,刻刀所至,木屑纷落。凿木声中,印有崭新图案的通山木雕正一刀刀变得清晰。作为年轻一代通山木雕传承人,成希正探索引入数字技术,促进通山木雕传承发展,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通山木雕。(完)

  “这个是我家祖业,我家是明朝从江西过来的,从那边过来一直到现在有300多年了,那时候就一直以这个为生。”张福高老人说,从16岁学制陶到现在,与牙舟陶相伴已70余载。

  前来采购的顾客络绎不绝。“北京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年货里都绕不过传统点心‘京八件’。”正在选购的苏大妈说。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西安1月24日电 (杨英琦)舞龙舞狮、竹马、旱船、踩高跷……春节期间,一场场社火巡游表演正在西安多地上演,精彩幽默的演出引起观众阵阵欢呼,人们在此沉浸于传统民间年俗,感受浓浓年味。

  随着中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口岸恢复通关,凯妮薇也将踏上回家的路。她计划与家人团聚后再带上同村的伙伴一同到中国继续打拼。

  长期研究“八大山人”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萧鸿鸣说,结合史料记载和画册题识可知,画册是朱耷参加雅集所作,赠送给友人的。“当时59岁的朱耷作为前朝遗民,出售书画成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他也想娶妻生子,正拜托朋友四处帮他说媒,这本画册正是作为说媒的酬谢。”

  二人早早就在“五级”职业技能等级体系里“登顶”。欣喜之余,也不免思索下一步,“距离退休还有很多年,以后的职业之路该如何走”?

徐诗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