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生物在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形态演变过程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6-14 07:03:35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生态与进化》。

  地球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仅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更影响了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形态多样性即不同物种在形态上的差异,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没有大规模灭绝事件期间,物种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通常是同步演化。然而,大规模灭绝事件却可能打破这种同步性,导致两者脱耦。

  宋海军团队开发一种名为DeepMorph的自动化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599个属、六个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揭示了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期间,大部分门类,包含菊石类、腕足动物、介形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经历了对复杂和装饰性形态的选择性灭绝,那些大型、复杂和强烈纹饰的形态类型灭绝更严重;而牙形动物则没有表现出形态选择性灭绝的迹象。

  研究还发现,菊石类、腕足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牙形石六个海洋生物类群在经历灭绝事件时,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演变模式。这种灭绝的选择性和强度可能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影响所致,反映出不同演化枝和形态类型对环境耐受阈值的差异。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福州市纪委监委干部杨心怡在入职时曾看过讲述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的电影《忠诚与背叛》,而参观潮江楼让她有了一种置身历史现场、与革命先烈对话的亲近感。她说:“在革命先烈工作、学习、牺牲的地方进行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学习教育,我们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间隔仅1年,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法律进一步明晰了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公司把计提大额减值归因于疫情等因素。比如某上市公司把业绩巨亏的原因甩锅给疫情和楼市不景气,称报告期内受新冠疫情、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公司开发的部分项目房价和成交规模受到较大影响,且预计短时间内恢复不易。另一家公司在公告中称,受各地疫情管控、物流中断及工程总包项目推进受阻等因素综合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其他公司的解释也大同小异。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13/15/275150721806431439.jpg" alt="" />

  让义乌的人气“活”过来

黄淑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