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老少匠人接力传承 “龙窑柴烧”焕新机

来源: 新闻报刊
2024-06-11 13:18:03

  中新网柳州6月8日电 题:广西老少匠人接力传承 “龙窑柴烧”焕新机

  作者 汤晓逵 刘俊聪

  近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上雷村永兴陶器厂内,68岁的蒋太华和徒弟覃晴调整存放瓷器的架子,为前来体验陶艺的游客布置场地。“等天晴了,我们就把厂房外面地板铺好。”蒋太华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和覃晴商量着工期。

  从18岁开始跟随师傅做陶坯烧窑,玩“泥巴”的蒋太华一玩就是大半辈子,玩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陶艺界“百科全书”。

  1985年,广西桂林全州人蒋太华来到柳城县考察,发现上雷村一带的泥土非常适合制作陶瓷,且当地陶器销售市场广阔,便与同乡开办了这家陶器厂,采用传统的龙窑柴烧技艺烧制陶器。

  作为中国古老的陶瓷烧成窑,龙窑依一定坡度建成,以倾斜似龙而得名,龙窑柴烧技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蒋太华设计的龙窑长约48米,最高温度能烧到1340摄氏度,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保存完好且正常生产的龙窑。

  龙窑陶器烧制过程,需要50多个小时不间断烧火,对烧窑师傅的经验把控有较高要求。且由于烧制过程的不可控性,龙窑烧制的陶器不时会有色彩、纹理奇特的精品出现。

  早年,蒋太华使用龙窑烧制的大件陶瓷用品,如水缸、辣椒盆、花盆等产品一度成为当地的“抢手货”。但随着塑料、不锈钢制品涌入市场,制陶市场大量萎缩。

  为跟上时代发展,蒋太华自学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不断调制出各种制陶配方。他将自己的创作重点调整到茶壶、酒壶等工艺品上,产品附加值、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更高。经历很长时间的市场窘境后,他的陶器厂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从事陶器制作的几十年里,蒋太华带过的徒弟有一百多人,覃晴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覃晴在多次交流、采购陶器后感受到陶器的魅力,覃晴开始拜蒋太华为师学习陶器技艺。

  伴随陶器烧制技艺的不断提升,覃晴成为柳城龙窑陶器烧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先后到江西景德镇、吉州等地交流学习。“取经”归来后,他将当地桑叶、凤山地方美景等融入陶瓷作品创作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创作品。

  “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感受柳城陶器的魅力。”覃晴介绍,他在柳城县塘进屯蚕文化馆内,推出桑蚕主题的陶器制作研学项目,以此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完)

  据统计,中国已为这座农作物多样性仓库提供了上千份小麦种质资源。双方合作育成的13个玉米新品种在尼泊尔等国家种植,助力当地粮食增产增收。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得了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5张床位都是满的,往年春节会空置三四张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值班大夫于鲲遥说,虽然新冠患者的人数在年前已经度过高峰,最近新发病人少了,但患者总人数还是比往年高。因此我们医护人员的排班都是“双班”,春节期间也全部在岗。

  长江两岸,“臭得开不了窗”的烦恼一去不复返;乌江源百里画廊,一湾湾绿水紧紧抱住一块块峭壁,相依相偎;大象北上,一路“逛吃”,受到来自人类的关爱和保护;青藏铁路线上,列车迎着壮美的雪山、草原和河流飞速前进,藏羚羊在“绿色通道”中自由穿行……一幅描绘在天地之间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成为新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更要看到,我们锚定的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种拾级而上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其指向的不仅仅是规模、数量问题,还有质量、结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文化、社会、生态环保等问题。日益凸显的发展整体性特征,衍生出多重目标与多元政策的需求。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济南1月26日电 (记者 赵晓)兔年新春,现场看“村晚”、线下参与“村晚”,已经成为山东乡村“新民俗”。民众自编、自导、自演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在载歌载舞间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惠特默请投资者“快来密歇根”,并补充说,除了最近通过的旨在刺激美国半导体生产的《芯片和科学法案》之外,IRA将意味着“我们将看到整个价值链的制造业在岸(回归)”。

蔡任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