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丝路” 共筑联通之桥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5-25 08:55:49

  【文化评析】

  以“互联互通 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近日在西安举办,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共话数字丝路发展新机遇,共筑数字时代的联通之桥。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加速推进,一条新的跨文化传播之路正逐渐延展开来。曾经川流不息、连接万邦的古代丝绸之路如今被数字技术带入了全新语境,把握好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数字机遇,以更具特色的话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丝路通达古今,数字联通未来。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货品交易的商贸之路,也是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文化之路。艺术、科技、宗教等随着器物的流通实现跨文化传播,加深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消弭了区域之间的文化隔阂。比如,中国的茶叶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商贸需求增大促进中国制茶技术不断提高。时至今日,茶叶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广泛传播的茶文化也成为连接世界的一座桥梁。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跨文化传播赋予更高效能。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中国制造”以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快速走进全球视野,而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新业态的兴起,让商品贸易的交易流程更加简便,分秒之间即可触达八方、跨越山海。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深化,使得互联网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数字化时代,语言、时空都不再是阻挡人们自由互动对话的障碍,跨文化传播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外话语传播力、影响力,需要革新理念,创新手段,适应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新形势。比如,相对来说小语篇、小叙事更符合数字互联的特点,贴近各国民众的生活,因而更容易缩短文化距离。做好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应依托数字互联的特性,深挖自身的文化张力,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生动立体地展示中国文化形象。

  面对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时代机遇,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激荡动人旋律,奏 响华美乐章。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2日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走小步、不停步”,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以及我国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因时因势优化完善和调整防控举措。

  一位长期监测新冠疫情趋势的数据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当大规模疫情到来,有足够的ICU容量是一个基本的需求,“我们曾经做过测算,一个城市ICU冗余度至少要保持在40%左右,才能基本应对奥密克戎快速传播带来的重症风险,而且,这些ICU床位还不仅是为了收治新冠患者,还包括其他普通医疗行为。”他指出,以中国目前的水平,ICU在床位中的占比达10%是一个相对较高目标,而且全国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衡,大多数地方这一比例不足5%。

  连日来,国内疫情依然处在高位。11月27日,国内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四万例,北京、广州、重庆、上海等地近期新指定多家医院为定点医院。与此同时,广州等多地开始建设方舱。

  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锡玲等人在2021年发表的论文《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2021年,中国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为4.37张,各省(区、市)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均没有超过10张,其中,北京、上海最高,每10万人口分别拥有6.25张和6.14张ICU床位。但总体来说,医护人员及呼吸机、ECMO设备均比较匮乏。

  前述病毒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来说,如果之前打的是两针灭活苗,至少要接种第三针,如果之前打的是三针重组蛋白疫苗,应该要接种第四针,尽可能异源接种,高危人群优先。而且,要接种针对最新毒株的疫苗。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卫学院今年7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香港第五波疫情中感染近100万名患者的疫苗有效性,结果发现,接种三针灭活疫苗后,其保护效果能达到95%以上。因此,研究建议,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接种加强针,尤其灭活疫苗要接种三针,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护。

汤念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