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与旅游融合 促人气财气两旺

来源: 潇湘名医
2024-06-10 00:04:24

  中新网昆明6月8日电 题:云南非遗与旅游融合 促人气财气两旺

  作者 黄兴鸿

  纳西族东巴画、白族扎染、傣族手工造纸、豆末糖、豌豆粉、德昂族酸茶……6月8日,云南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昆明市博物馆的活动现场,全省16个州市的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品琳琅满目,300余件非遗实物现场展览,吸引市民驻足。

  “今天认识许多非遗展品,收获很多。”观看展览的昆明拓东二小六年级学生蔡宜辰如是说。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省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许多非遗项目产品实现人气财气两旺。

  “德宏的德昂族酸茶选用头春茶制作,经9个月以上的发酵,品茗时酸中带甜,回甘生津。”展销酸茶的杨丽华称,她家酸茶年产量约20吨,以前靠线下销售,近年来线上销售增多,到今年约占三成。

  陈光林是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因旅游带动和政府支持,现在青花瓷从业人员大增,种类也更为丰富,线上销售也渐成主流。“2023年,我家线上销售仅占三成,今年则达到七成。”

  昆明市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碧、红河州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倩均表示,在保护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们也通过研学、授课、电商等做好宣传,电商销售呈逐年增长趋势。黄倩称,今年到她家开 展研学的游客有望突破6000人次,紫陶线上月销量逾5000件,约占总销售70%。

  据介绍,在推进旅游与非遗深度融合中,云南通过开展非遗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举办“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等活动,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和独特的旅游体验。

  截至目前,云南省“格萨(斯)尔”“傣族剪纸”“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全省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27项、686项、3015项、7766项,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25人、1419人、3568人、12563人。此外,迪庆州、大理州入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云南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不断结合市场,创新推出文创产品等,深受市场欢迎,发展后劲十足。

  据统计,2023年,红河州建水县的建水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650户,从业人员逾4万人,年产值达70亿元。而楚雄州的彝绣产业,10年来增幅较大,2012年至2022年,该州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至5.7万人,彝绣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增至2021年的2亿多元。(完)

  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

  正是由于积极向上的信念加上永不气馁的拼搏精神,才使得朱琳得以不断突破自我。当有记者问她算不算“大器晚成”时,朱琳的回答令人充满期待:“每个人成长的道路可能不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可能就是飞得会比别人慢一点,但矢志不渝,我总归会慢慢飞到那个地方。”

  “我们今年参加的这个联欢晚会是闽籍侨团联合举办的,很有福建特色。我们选送了3个节目:一个是30多个孩子和闽籍侨胞一起用闽南语演唱《爱拼才会赢》;一个是少儿民族舞《仙女游云》,敦煌飞天造型的小朋友踏着七彩祥云,把美好祝福送给侨胞,这个节目也在元宵节晚会上进行了表演;还有一个是孩子们伴舞、我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巴西德馨双语学校校长魏万古介绍。

  对企业而言,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苦练内功提升竞争力都是应对之策。“服装行业利润率较低,更应进行精细化管理,行业没有多少利润可供挥霍。”华一帆说。

  在王彦家,玩笑中的老三也在计划外出现了。在经过了“非常纠结”的一段时间后,全家人一致决定留住这个“惊喜”。 “就像人们常说的,来都来了。”王彦笑道。

  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前期民企债券违约以及缺乏流动性等问题,市场投资者对于民企债券的信心不足,导致民企债券融资难。提高增信和创新产品,是支持民企债券融资的两项重要举措,民企自身也要努力修复市场对其信心。

袁纬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