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文旅持续升温 消费市场迎来满满“烟火气”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5-29 23:15:05

  今年以来,我国文旅市场持续走高,居民出游热情高涨,旅游业态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4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4.19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亿,同比增长16.7%。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文旅市场各项数据增势喜人,折射出我国内需的强劲韧性和深厚潜力。

  近期,多地举行夏日文化旅游推介会,展现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采,把“家乡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夜游长城体验精彩继续,邀游客漫步巍峨雄关,感受灯光、演艺与长城文化的碰撞;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的高山缆车、天空之镜、高山滑车等项目,为游客带来清凉假期;当地还推出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寻找打工麋鹿”、百里山水画廊的“恐龙寻踪记夏令营”、阪泉体育公园的“骑行+探秘大树”等户外研学活动,让游客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近日,贵州省推出“2024多彩贵州”主题夏季文旅推广活动,开启贵州避暑旅游季。贵州绿水绕青山、长夏无暑气,“贵山贵水迎贵客,贵酒贵茶敬贵人”是当地自然人文风光的综合写照。围绕安顺黄果树瀑布景区、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铜仁梵净山景区等“长青”景点,当地推出“支支串飞·干支联动”创意旅游产品,为旅客提供了省时省力的“快旅慢游”沉浸式体验。

  “夏季避暑、冬季避寒是人的基本需 求,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供多元化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服务,努力实现人民‘哪儿凉快就哪儿呆着去’的美丽中国旅游梦。”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发展避暑旅游是气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市场推广,让人们利用假期、周末和休闲时间,加入到避暑旅游的行列中来。

  “你来我往”拉起中外交流纽带,今年夏天,不仅境内旅游势头火热,出入境旅游也迎来了“双向奔赴”。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国际航班加速恢复、外籍人员来华便利措施不断增加,中外游客往来密切,出入境游市场迎来亮眼“流量”。

  今年一季度,全国出入境人员超1.41亿人次,同比上升117.8%。相关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出入境日均民航旅客运输量超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12%,曼谷、首尔、东京成为最受国内旅客青睐的出国目的地;西安、桂林、三亚、张家界等地成为境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入境游预订同比增长130%。

  打卡长城和故宫、感受张家界奇秀山水、体验河南少林功夫、探索三星堆神秘传说……随着今年一系列互免签证协定等出入境政策逐步落地,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多国迈入“免签时代”,宏伟的历史古迹、新奇的现代科技,乃至独具风情的小众乡村、私房餐厅都成为外国游客到中国“打卡”的热门选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入出境旅游人数合计将超过2.6亿人次,助推国际旅游收入重新攀上千亿美元关口。

  2021年国家统计局曾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面临的最大问题,该比例创下几年来新高。在结构性矛盾方面,沿海的工业和外贸大省,很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在当时一些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一线的普工难招,高技能人才难招,技术工人难招。

  圣地亚哥市居民洛丽琳(Lorilyn)带着小儿子芬恩(Finn)兴致勃勃地参加春节庆祝活动,3岁的芬恩对毛绒兔礼物爱不释手。洛丽琳告诉<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她的大儿子前不久在学校举办的春节庆祝活动上表演了舞狮,春节文化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完)

  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重庆奉节是全国唯一一个被授予“中华诗城”称号的城市,也是千古雄关“夔门”的所在地,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除了黄羊,巡线途中还经常能遇见狐狸、野猪、野鸭、蛇等各种生灵,所以“三兄弟”巡查线路时也习惯性的拿根木棍,走到哪都提前用木棍轻轻探一下两边的草丛或芦苇,向藏在里面的精灵们打个招呼,大家都互相避让、互不干扰。

  辛平的手机记录显示,2022年12月24日、25日,他每天接听患者电话咨询40多个,微信咨询多到让手机卡顿;农历腊月二十八那天,更是从早上6点10分起床出诊,一直到晚上11点40分才回到家。因山高坡陡,辛平随身携带各种充电器,趁看病间隙,为手机和电动车充电。那天,他共服务36户83位村民。

  <strong>金文京:</strong>汉字虽然是中国的文字,长期以来,近邻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都使用汉字,以至汉字的典籍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不管是儒家还是佛教,早已成为地域的共识,汉文也一直是地域的共同语言,就过去的东亚文化交流而言,汉字是唯一能够藉以交流的文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中不足的是,汉字在各国之间发音不同,汉籍的阅读方法也有异,因此,各国文化交流只停留在阅读书籍、理解文章,很少有直接的人际交流,或有人际交流,也只能笔谈,很难实现真正的交谈。

蓝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