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供给持续减少 机构抢购新发债券

来源: 悦文天下
2024-06-18 07:27:09

  证券时报记 者 孙翔峰

  城投债的供给正在减少。Wind数据显示,5月份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为-445.22亿元,已经连续4月为负。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抢购新发的城投债。同时,城投债发行利差维持低位,二级市场利差不断收窄。

  “2023年四季度以来,城投融资监管进一步收紧,城投债发行用途以借新还旧为主,新增融资难度加大。”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等‘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落地。随着化债资金逐步到位,城投债提前兑付、回售量有所增加,月度偿还规模处于高位。”

  在发行主体方面,近期重庆、广西等地数家国企公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引发市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有300多家地方国企发布退平台公告。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大量的城投公司“退平台”,也引起城投债净融资规模的变化。

  “城投‘退平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带来城投发行规模下降,但对城投净融资规模的影响较小。”中证鹏元资深研究员张琦表示,“退平台”的发债城投平台数量相对整个城投债市场而言,占比很小。同时,发债审核对城投的认定更多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发布“退平台”公告或声明不一定会被认定为非城投主体,并且从城投债发行来看,发表声明或公告的相关企业并未突破融资约束,相关企业仍是以借新还旧为主,新增融资规模也十分有限。

  市场普遍预期,城投净融资下半年可能持续为负。于丽峰认为,在城投隐性债务“扼增化存”政策基调下,预计下半年城投债融资监管将保持严格,城投债净融资仍将为负。

  不过,明明则表示,“从近期5月新发城投债借新还旧数据来看,新发城投债募集资金用途略有放松迹象,尤其是部分优质平台或区域,因此对下半年融资边际改善仍可有所期待。”

  由于城投债供给减少,引发机构抢购新发城投债,发行利差维持低位,二级市场利差不断收窄。随着“资产荒”出现,各类高质量债券品种均出现抢配情况,各类债券资产收益率加剧下行,如产业债的利差也收敛至历史极值。

  随着新发债券发行利率下降,3.5%以上票息城投债规模已压降四分之一。2023年7月,3.5%以上票息的城投债规模占比达77.1%,而2024年5月这一占比已压降了四分之一至58.5%。其中,仅2024年一季度的压降比例就达到8.6个百分点,若继续保持一季度的压降节奏,华西证券预计2024年三季度存量城投债中3.5%以上票息的城投债占比将压缩至一半以下。

  “现在城投债投资基本靠抢,到期收益率持续下行,但是目前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位券商自营人士表示,资金不断流入债市,但是供给显然是错配的。

  明明表示,城投债作为信用市场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是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板块,而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负,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优质资产的供给,加剧了市场“资产荒”。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城投债供给的缩量,一方面应通过拉久期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板块剩余收益空间,另一方面也应更多关注除城投外的其余优质板块投资机会。

  华西证券表示,城投债方面,6月~10月将合计到期及行权2.7万亿元,这一体量高于1月~5月,并且每个月到期的城投债中都将有60%以上的票面利率超过3.5%。与此同时,负债端的增量资金还在不停地流入。以公募基金和理财产品为例,2024年5月末较2023年末分别增加1.82万亿元和3.08万亿元。

  “在当下,拉长久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前述券商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资产和负债端收益倒挂的背景下,叠加新增资金的配置压力,市场当前最担忧的已不再是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而是再投资风险。”华西证券固收分析师姜丹直言,“未来几个月内城投债、城投类信托、租赁、美元债的到期体量仍然较大,欠配压力难以缓解。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拥抱这个长久期时代,城投债短久期票息时代或一去不复返。”

责任编辑:杨红艳

  <strong>保障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清单药品供应</strong>

  “农业强国是纲领性的,提纲挈领。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而种子和耕地是其中两个要害,抓住这两个要害,粮食安全也就能够保证了。”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奋斗脚步永不停歇。

  对小鲜来说,这是一次创业的开端。尽管这次全新的开始对他而言并非易事。

  <strong>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理论之维廓清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指向。</strong>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核心要旨,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凸显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价值传统的彼此调适与相互耦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场景中,如何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中国之价值规制与民族国家价值传统“化”马克思主义之价值耦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然旨趣。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崇在时代境遇中之耦合交融,其不仅给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本土化表达与民族化阐发,而且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现实性意指与创新性蕴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写照着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与“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民本思想之意义投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贯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初心使命与“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爱国主义情怀之现实旨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阐析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观念之和谐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昭示着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大同”和合理念之殊途同归……“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的价值阐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抉择。

  近日,记者走进这辆咖啡车一探究竟。

王慧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