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 海报新闻
2024-06-26 06:04:57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陈杭)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0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8.7%。其中,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均由北京单位主持完成;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中北京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占3项。

  北京基础研究领先优势明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通过系统布局、稳定支持,推动产生一批优秀基础研究成果。2023年度,北京18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总数超过36%,获奖项目发挥了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细胞命运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揭示了细胞命运稳定性和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表观遗传信息继承和功能机制方面取得了前沿性的成果,为衰老过程中表观遗传退变提供了创新性的干预策略。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屡获突破。2023年度,北京16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在装备制造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凸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应用于我国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地下空间开发和极地科考等重大战略任务,有力提升了我国空天探测水平。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

  北京瞄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涌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北京邮电大学廖建新教授主持完成的“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围绕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需求,创建了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体系,实现了“能力解耦、编排调度、业务 保障”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引领全球移动通信业务网络的发展。(完)

  如何收费更合理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3/739900576.jpg" alt="" />

  作为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我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风采,不断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使命,用实际行动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春节前把各种会开完,节后全力争抢工程订单。”中建四局江苏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斌清近期频繁乘高铁在长三角城市间奔波,到各地检查项目、布置工作。他感觉今年临近年关比往年要忙。

  “我们自主研制的这台捏合机,是生产竹塑材料的关键装备。”黄岱介绍,竹材与塑料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经过加温捏合后,便进入模压机。在巨大的液压压力下,竹塑材料成型、冷却,最终变成竹塑双面托盘、川字托盘、九脚托盘以及物流周转箱等各式物流产品。

  2022年,受疫情反复、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实体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股市、债市均出现明显调整,赚钱效应下降。作为老百姓最常见的投资工具,基金和理财产品净值也一度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出现大比例“破净”,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冲击。

张祥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