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市场,重磅利好!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6-25 21:25:16

  财政部网站6月25日消息,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会同有关方面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此前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专家认为,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有助于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助力投资和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设备更新贷款将获财政贴息

  《通知》指出,经营主体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 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实施设备更新行动,纳入相关部门确定的备选项目清单,且银行向其发放的贷款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支持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备选项目清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协商确定

  贴息标准方面,银行向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个百分点。按照相关贷款资金划付供应商账户之日起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

  期限条件方面,在《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印发之日(2024年3月7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经营主体签订贷款合同、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服务采购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并划付供应商账户的,可享受贴息政策。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额度使用情况,可视情延长政策实施期限。

  明确贷款和贴息流程

  在贷款申请方面,《通知》指出,经营主体实施设备更新,凡纳入相关部门确定的备选项目清单的,可向所在地的相关经办银行提出设备更新贷款申请,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贷款审核和发放方面,经办银行参考相关部门确定的备选项目清单,按照市场化原则审核、审批经营主体的贷款申请,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及发放贷款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及时审批放款。

  《通知》明确相关贴息流程。在贴息资金申请方面,经办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按季度汇总已发放贷款,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申请。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经办银行贴息资金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按一个季度贴息资金需求的80%拨付至相关经办银行省级分支机构。

  确保专款专用

  在监督管理方面,《通知》要求,确保专款专用。经营主体要确保将贷款资金专项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严禁虚报、冒领、套取、截留、挤占、挪用贷款资金,严禁将贷款资金用于偿还企业其他债务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对于未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支持资格,追回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

  同时,加强资金管理。财政、发展改革、行业主管和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及时共享财政贴息、备选项目清单、再贷款清单等信息。财政部门要加快贴息资金拨付进度,提高审核质效,支持政策精准落地。财政部各地监管局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审核把关力度,推动财政贴息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省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建立贴息工作月度台账,及时掌握专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使用情况。

  

责任编辑:杨红卜

  丁奎岭科教领域经历丰富,曾在郑州大学、南京大学、日本龙谷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求学或工作,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2018年9月,丁奎岭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今年2月本校履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分析称,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化解工作将继续,今年也将是继续落实资产负债表优化的一年。因此后续在防范风险方面,要尤其关注头部房企的风险问题。此次防范风险方面明确提及了房地产的内容,也充分说明房地产化解风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各地更是要高度重视这个内容,防范出现房企新的风险出现。

  网易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刘杰在座谈会上表示,创新对平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广大企业今年要尽可能把资源投入到研发上去,政府也要在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台更多政策。

  会上,于洋、张学、于家傲、韩雪松、任子威、丛丽、贾晓亮、陈宇辉、郭宏伟、刘蕾等代表围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提高大豆产能和自给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建议吁请国家层面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政策,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除了在乌克兰问题上栽赃中国,美方还翻炒起“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的“冷饭”。据《华尔街日报》26日报道,根据最近提供给白宫和国会的一份机密情报报告,美国能源部已得出结论,认为新冠病毒“最有可能是意外从中国实验室外泄的”。报道称,此前能源部对此的结论是“不确定”。不过,美国官员未透露导致能源部改变立场的新情报和分析的细节。

吴雅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