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洋:用手中之笔,记录白鹤滩电站建设的时代意义

来源: 雷科技
2024-06-11 05:31:01

  中新网昆明6月8日电 (钟欣)“山川江河的变化就是岁月的痕迹,人心的冷暖起伏就是时代的变化。而我手中的笔,正好充当了记录时代的光刻机,我愿意为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迹而努力。”云南作家沈洋8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沈洋作品 《白鹤滩上白鹤起》斩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

  《白鹤滩上白鹤起》发表于2021年第7期《边疆文学》,分《党旗插在白鹤滩》《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两个章节。前一个章节主要探寻白鹤滩水电站的成长密码,后一个章节主要写当地移民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的艰苦付出和家国情怀。

  “从酝酿、构思、采访到创作,虽然只有短短2万余字,但我花费半年多时间,唯有认真严谨的态度,才对得起万千水电建设大军和十万移民。”沈洋说。

  《白鹤滩上白鹤起》聚焦金沙江下游白鹤滩电站建设移民这一核心事件,再现了大国工匠和一线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战。有评论认为,该作品“以文学的笔触报告,以报告的形式科普”,是一篇鲜活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

  “记得2021年3月,火红的木棉花盛开在巧家县的江岸和街头,我游走在金沙江的两岸,目睹了傲然崛起的电站大坝和日渐上涨的江水,穿行在大山腹地发电厂的车间和隧道,去探寻白鹤滩水电站的生成密码,去感知建设者们把奇迹写在雄山大水间的时代脉动。”沈洋回忆,在和采访对象的每一次交谈中,他与他们同愁同喜、同起同落。

  “如果我是他们,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沈洋认为,作家理应责无旁贷肩负起记录时代、为时代立传的责任,为时代发声,主动承担起立誓言、为民生、著文章、画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进步鼓与呼的重要使命。

  沈洋:云南昭通人,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救驾》等15部。其中,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被改编为电影《安家》。曾获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奖项。(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韩星童

  作者 周燕玲 石小杰

  中国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举办的“同圆和平梦 共庆中国年”联欢晚会在联黎东区营地上演。联黎东区司令以及来自西班牙、塞尔维亚、法国等9个国家的500余名维和官兵参加了联欢会。

  大棚还吸引来了年轻人,他们不仅敢于尝试种植新品种,还引入新的管理模式。2021年,“80后”农民范培科在吕梁山区尝试在大棚种植火龙果,没想第二年就有了不少的收获。“吕梁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火龙果积累了更多的糖分,我种植的火龙果不仅个头大,果肉还甜,已经进入高端水果市场。”他说。

  田丰的家人早前曾表示,田丰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平日未发现其有不良嗜好,作息规律;事发前与家人关系融洽。他离开住所时,应该只携带了手机和钥匙,未带钱包、身份证件等物品。

  疫情三年来,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断优化防控措施,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严密保护重点人群,有效控制死亡率和重症率。截至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累计死亡病例超663万例,而中国的重症和死亡率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调查显示,88.1%的全球受访者认可中国的防疫成果,这一比例在亚非和拉美国家受访者中更是高达93.4%。

杨士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