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综述:数读我国卫生健康进展成效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23 17:14:51

  当天的发布会以“卫生健康进展成效”为主题,来自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用多组数据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成效。

  中国于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医改相关工作如何让群众受益?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表示,在医疗方面,前四批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了460多个专科、开展医疗新技术6200余项,患者外转就医较建设前平均下降了约3成。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通过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强有关临床重点专科,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庄宁说。

  其中,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卫健委 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说,国家卫健委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制度框架,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更加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

  她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9.7%。其中,上转人次数1559.97万,较2022年下降4.4%;下转人次数1472.2万,较2022年增长29.9%。

  此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能力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据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副司长秦兴强介绍,依托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我国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覆盖17个省份;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国家队建设,尽快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处置的专业能力。

  在提升疾病防治服务质效方面,秦兴强也谈到,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100%的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采取了哪些支持生育的措施,让更多家庭享受普惠托育服务,备受各方关注。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提到,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方面大力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包括实施托育建设重大专项,支持48个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公办托育机构和普惠托位建设等诸多举措。“目前,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个,托位约480万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也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医药在服务百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初步测算,2023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2.8亿人次,出院人数为4148.6万。”

  <strong>华西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唐时元:</strong>我们会把病人分成一、二、三、四,四个级别。比如病人呼吸心跳都没有,这种属于一级;还有一些,可能有一些缺氧的表现,氧饱和度有点低,血压偏低或者过高,这种属于危重的情况,就是二级。我们为了把重症病人和轻症病人分开,这边只保留了一、二级病患的分诊,三、四级相对轻一点的病人分诊,调整到另外一个区域。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危重和严重的病人,优先筛出来,送进去。

  近年来,“保险+期货”对涉农品种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成效更加显著,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随着涉农主体的参保积极性不断增强,“保险+期货”还需进一步创新,拓展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助力。

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

  ◎本报记者 雍 黎

<strong>“欢迎小欢欢回家!”</strong>

  2022年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表示,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广应用,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新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亟待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需求迫切,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意愿不断增强;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催生更多投资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将为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该发言人说。

林婷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