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5-31 13:44:59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早研判、早谋划、早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

一、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全力确保安 全平稳

——切实落实安全责任。要求各地省级招委会切实压实主体责任,精心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组织考试、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整肃考风考纪等工作。全面梳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改进完善相关措施,牢牢守住考试安全底线。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修订完善《考务工作规定》,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对命题、试卷印刷、保管、运送、考试实施、评卷等各环节全流程监管。指导各地、各高校严格遵守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确保考试招生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针对高考前后自然灾害高发等问题,积极会同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完善工作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涉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严厉打击考试舞弊,全力实现公平公正

——开展打击舞弊专项行动。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

——提升人防技防能力。加大人员入场检测力度,严格执行考生进入考点(考场)安全检查工作规范。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实现智能安检门全配备、考点考场无线电信号有效屏蔽。积极推进考场实时智能巡查和保密室实时智能巡检,进一步织细织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

——加强考试诚信教育。通过签订“诚信高考”承诺书、观看警示片等方式,加强对考生的诚信教育,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考试观,自觉抵制舞弊行为。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切实优化考生服务,全力打造温馨舒适考试环境

——提供人性化的考试服务。要求各地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服务保障力度,为考生提供考试期间出行、食宿、医疗卫生、噪音治理等多方面服务保障。继续做好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考试服务,为11省(区)共15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为1.1万余名残障考生提供合理考试便利。依托各地中学和心理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做好考生心理辅导工作,帮助调适考前状态,从容应考。

——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继续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集中开展清理涉考虚假公众账号、点亮涉考官方机构网络标识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涉考网络环境。

四、高效强化宣传引导,全力营造健康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各地充分发挥高考“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运用电视、官网、官微、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及时主动、准确有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

——规范涉考培训机构行为。指导各地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大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组织诈骗或作弊、扰乱考试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考试环境。

  <strong>(新春见闻)在厦门五通客运码头听台胞话“期待”:让回家路更顺畅</strong>

  松东村位于与越南接壤的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全村85户464人均为哈尼族。记者近日从云南省昆明市驱车7个小时抵达松东村,感知到浓浓桑梓情,回乡干部、乡贤能人近两年多次回村参与绘制乡村美丽“蓝图”。

  《狂飙》即将迎来大结局,好演员的魅力、精良的制作和足够优秀的戏剧张力让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不断“狂飙”,截至目前已经达到9.1分,为2023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也让观众看到了国剧的魅力和希望。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赵耀庭日前亦对记者提及,消费带动经济复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家庭的超额储蓄。疫情期间,家庭储蓄持续累积,去年超额储蓄约至人民币2万亿元,与此同时,自疫情开始以来银行存款增长近50%。随着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物品的信心改善,他们可能会开始消费这些储蓄。

  ILI%从50周开始快速上升(8.5%),51周达到最高12.1%,从52周起快速下降,至2023年第3周(1月16日-1月22日),已回落至2.0%(图2-5)。

  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前布局能源电子领域颠覆性技术研发攻关,抢占全球能源电子技术创新“制高点”。构建产学研融合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能源电子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针对“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关键技术、关键项目展开联合攻关,推动前沿能源电子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培养与储备能源电子领域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支持举办创新比赛和行业大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等加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

张圣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