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破3在即,险企打法变阵应对利差损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25 21:21:49

  见习记者程维妙 北京报道

  从3.5%到3%,再到2.75%,时隔不到一年,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将再度下调。

  6月中旬,一则“部分保险公司将于6月30日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引发市场关注。6月25日,记者以走访和电话采访的形式咨询了11家银行,多数银行表示未接到3%预定利率产品下线的正式通知,但可能是不让炒停的原因,大概率本周就是最后窗口期。

  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称,该行代销的保险公司中,已有公司设计出2.75%的产品,审批后会正式上线。另有一位国有行财富业务经理称,昨天刚开完会,下一步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利率可能降到2.75%甚至2.5%。

  不只是传统寿险,近年保险公司的利率压降打法几乎辐射到全线产品,包括分红险、万能险等,今年还有部分险企采取压缩万能险规模甚至拟设追加设限等措施来应对优化负债成本。不过保险公司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还面临许多挑战,如何破局成为关键。

  利率下调箭在弦上

  多数银行的理财或财富经理表示未接到3%预定利率产品下线的正式通知,但大趋势一定会降,行业预期已经形成,本周大概率就是最后窗口期。一位国有行财富业务经理称,昨天刚开完会,下一步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利率就可能降到2.75%甚至2.5%。

  “我们代销的保险公司中,已有公司设计出2.75%的产品,审批后会正式上线。”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称。另有三位理财经理表示,各家保险公司情况不一,不一定一刀切地下线3%的产品,由于目前还没收到正式通知,不排除有的公司存量产品在规模允许内会延长销售时间,可能会到7月上半旬。

  一家头部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有的公司自己先停了(3%利率的增额寿产品),有的还在销售,借势再推一波3%增寿产品,但基本都到6月底。此前市场有消息称,有险企已于5月底下发通知,自今年6月30日24时起在全系统停止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还有险企已在内部培训7月1日将上市的预定利率为2.75%的新款产品。

  3%的增额寿产品在目前市场上还很“能打”。综合多位银行经理介绍,从利率看,目前国有行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1.8%,3年期为2.35%,股份行和城商行上浮幅度相对高一点,但受访的银行中,最高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仅为2.6%,5年期利率2.65%,“下一步可能会下降到2.5%以下。”从风险看,增额寿产品风险为R1级,且预定利率写入合同,而银行理财R1级的产品收益率多不超过2%。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时值半年末时点,但受访银行也普遍没有利率“冲高”的阶段性产品。

  利差损风险有望缓解

  这是一年内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第二度下调。去年7月底,按照监管部门的指导,预定利率3.5%的产品退出市场,以预定利率3%的新产品更替迭代。

  再次下调并不在市场预期外。“仅2023年存款利率就三次下调,接下来还可能继续降,保险产品利率也脱离不了大环境影响。”多位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一位股份行经理更直观地举例称,三年前该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还有3.9875%,今年到期客户来办转存,利率直降到2.6%,如果购买100万,3年利息少4.2万元。

  利率下降背后,银行面临息差压力,险企面对的则是利差损。叠加“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压力,部分保险产品与投资收益率去年就已出现倒挂,今年仍在延续。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的险资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另据行业统计,76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超过2%(非年化)的仅4家,总投资收益率在1%~2%之间的有18家,其余险企总投资收益率皆不足1%。也就是说,如果同期产品利率超过相应水平,保险公司要“贴钱”经营。

  “卖得越多可能亏得就越多。”虽然去年利率切换推动了不少人身险公司的销售规模,但有中小险企高管直言压力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投资端的利差损风险,利率下行还会导致寿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增加。这是因为其准备金计提多少是基于一系列精算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是“折现率假设”。根据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寿险公司传统险准备金的折现率假设的基准是“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随着近两年750天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寿险公司准备金需要补提,进而对当期的利润和偿付能力形成负向影响。据不 完全统计,2023年有超30家寿险公司因计提准备金提高等原因净亏损。

  防范利差损、优化负债成本管理已成为近年人身险行业重要课题,保险公司的利率压降打法几乎辐射到全线产品,包括分红险、万能险等,“有的万能险产品在2019-2020年时结算利率还能达到5%,今年已经降到3%以下了。”前述保险公司人士称。今年还有部分险企采取压缩万能险规模甚至拟设追加设限等措施来应对优化负债成本。

  有的公司在去年人身险产品换挡后,将策略转向分红、万能等产品。“我们去年也有分红、万能上市,但分红险需要资格证才能销售,团队年龄层差异大,有的人没有资格证,所以大面上还是卖增额寿产品。”该保险公司人士表示。

  打法如何进一步变阵

  尽管保险公司已普遍采取策略变阵、产品“瘦身”、调降利率等方式应对利差损,不过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中小险企压力尤其大。

  为何中小险企受冲击更明显?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在年初一篇公开撰文中称,受经济周期、竞争环境、经营理念和公司治理等因素影响,一些公司在产品定价中对预定利率、费率和死亡率的假设往往比较激进,导致负债成本过高。比如中小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监管设定的“预定利率上限”来定价产品,提升竞争力,导致保单成本高企。

  另据一份行业调查文章,大公司可凭借庞大规模实现有效的成本分摊,也可凭庞大的投资体量获得更优质的长久期资产,但中小寿险公司很难做得到这些,一旦亏损,会带来净资产减少,进而实际资本减少,而做业务又会消耗资本金。在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情况下,资本金会越来越少,偿付能力指标变差,逐渐地难以为继。

  如何破局?有中小寿险公司高管强调特色化经营。“之前储蓄型产品的模式,无论是3.5%或3%的定价利率,都仅仅是将银行储蓄搬到保险账户里,并未带来更多价值。未来我们更要做好保障,从金融思维转到厂商思维。要做好重疾险、医疗险,虽然很难,但它们是刚需,也更能体现出中小寿险公司存在的意义。”该高管称。

  同时,险企们也在期待监管给予更大支持。近年来,监管先后调整了保险公司绩效考核、险资配置权益资产偿付能力相关因子、国有险企ROE考核周期等指标,引导和帮助保险公司摒弃粗放增长、规模制胜理念,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降低负债成本。

  多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还期待监管为公司自救创造更大空间,包括将“报行合一”政策坚持执行下去,引导降低预定利率,鼓励分红险发展,在资本市场提供工具支持,以及调整偿二代二期规定,使保单未来盈余可有效增加偿付能力,减少750曲线下行的顺周期压力,提升险企对股东增资吸引力,对差异化发展提供有效政策支持等。

责任编辑:刘天行

  今年1月,国内航司盈利31.6亿元。客运全面复苏脚步加快,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月全民航旅客运输量约为4272万人次,同比2022年上升36.5%,民航国内运力也在2月达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不过,另据统计局数据,2月机票价格环比又下降了12.0%,说明出行需求再次回落。

  不过,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蔚来只是针对少量展车、库存车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蔚来2022款ES8、ES6和EC6车型,此举是为第二代技术平台的蔚来新车换代做准备。在蔚来方面看来,“清库存”并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降价”。

  根据三明市教育局最新发布的《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办法的通知》,<strong>确定2023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项目取消,该项按15分计入体育中考投档分</strong>,其他项目按原定计划进行。

  在宝马的规划中,到2030年将向全球客户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型。过去一年,宝马在研发电动汽车方面投入资金66亿欧元,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2%。同时,宝马集团2022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85.82亿欧元,同比增长49.1%。面对电动化转型对资金的需求,“财大气粗”的宝马同样具有足够的底气。

  “这显然是不符合产业规律的,如果按当前市场容量、单车型月销过万进行测算,100款车型就将饱和。”朱华荣表示,“过去3年,已经倒下了75个品牌,预计3~5年后,或将还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我们可以预料,未来的竞争,仍然将会非常激烈,但倒下的品牌会留出更多市场空间,让活着的品牌发展更有余地。”

  2022年11月,周涛被提起公诉。从检方起诉内容看,他的问题覆盖江苏、广西、云南三地,检方指控其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林常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