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陈海泉:中国医学专家如何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来源: 慧聪网
2024-06-21 20:24:03

  中新社上海11月21日电 题:中国医学专家如何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陈海泉

  作者 范宇斌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走上国际医学舞台,他们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凝聚共识,也受邀到一些发达国家做手术演示……中国医学专家如何在国际医学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并携手外国医学专家共同造福人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深度解析。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医学专家参与国际医学交流、参与国际医学诊治共识制定的现状如何?

  陈海泉:随着医学的进步,经验医学逐渐转变为循证医学,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问题需要制定专家共识,这种共识仅次于指南。

  过去,这些指南或专家共识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如,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此外,还有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等。

  过去20多年,伴随中国对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的临床医学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国医学专家开始参与各类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制定。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等机构也更加重视此类工作,希望能够规范医疗行为,为世界医疗事业提供中国智慧。

  今年5月,我受邀在第103届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年会上发表《肺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指南》。这意味着,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让国际医学界能更加理性地认识肺磨玻璃结节这一早期肺癌,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临床管理。

  这一专家共识跳出了胸外科,延展到内科学、介入科、放射科,凝结了多学科意见。同时,专家组成员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一专家共识的达成说明了中国医学专家在现代医学的研究已经能够影响全球。

  中新社记者:包括胸部肿瘤在内的恶性疾病长期困扰着人类健康。对高发的肿瘤疾病诊治,中国医学专家与外国医学专家达成了怎样的诊治共识?

  陈海泉:进入21世纪以来,胸部肿瘤高发,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癌症首位;女性的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位居各类癌症的第二位、第一位,肺癌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全球医学专家都非常重视肺癌诊治。

  在上海开展筛查研究发现,早期肺癌以磨玻璃结节为主,而且患者人群以不吸烟的年轻女性为主,欧美肺癌高发人群以抽烟、高龄人群为主,两种群体非常不同。

  磨玻璃结节的肺癌近年来成为医学界的热门问题。我们团队在2008年前后加入了早期肺癌筛查计划,当时在全球相对较早地认识了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我们研究认为,有部分肺癌没有淋巴结转移,那么淋巴结就不需要清扫,而且早期也不需要做肺叶切除。

  我们发挥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并联合病理科,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判断患者病灶是原位癌还是微浸润癌,以此来指导精准选择手术切除方式。这项研究在肺癌外科手术领域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是对过去传统肺癌手术方式的革命性创新。

  我们团队2023年提出“治愈窗口期”概念。对于持续存在但无进展的磨玻璃结节,不建议首次发现就立即手术,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不因“一刀切”手术影响患者职业或生活轨迹。如果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当预估寿命大于自然病程,可以手术;如果预估寿命小于自然病程,则应避免过度治疗。

  此外,我们团队还提出了“微创手术3.0”理念,即以“器官微创”为核心,整合“切口微创”和“系统微创”的治疗理念。其中,“器官微创”是指尽可能地“少切肺”和“保留正常淋巴结”。

  这些理念的提出,既是临床进步,也是理论贡献,我们把临床知识上升到一种学说、一种理念,并进行阐释和创新,亦是对科学的一种贡献。上述由中国医学团队对磨玻璃结节的肺癌开展的系列研究成果,领先世界,并达成《肺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指南》,得到国际医学界认可。

  中新社记者:中国医学专家在国际医学舞台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海泉:近年来,我们团队不断推出围绕肺癌研究的系列成果,包括关于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的研究,写入欧洲肿瘤医学会肺癌诊治指南;“微创手术3.0”理念让肺癌淋巴结清扫“因人而异”的选择标准有据可依,这些都在逐步让“中国方案”推动肺癌诊治的“全球共识”,助力提升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正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医学界对肺磨玻璃结节背后更多疾病机理的认识,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判断。

  未来,中国医学专家应思考如何把临床优势转化成学科优势,总结出更多科学创新成果,制定更有效的诊治方式,帮助病人活得更长更好。只有这样,由中国医学专家参与制定 的各类指南或专家共识才能获得更多引用,中国医学专家才能在国际医学舞台拥有更大话语权。

  中新社记者:中国医学专家应如何促进世界医学进步?

  陈海泉:中国医学专家必须和外国医学专家共同取长补短,交流互鉴。中国临床医学近二十年取得突飞猛进发展,得益于中外医学界的充分交流。虽然在某些临床技术上,中国已取得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一些疾病的认知、原创性诊疗技术等方面,中国医学专家依然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空间,而从“0到1”更加需要中外医学界一起努力,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对于中国医学专家来说,应以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把每项工作做好,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中外医学交流。(完)

  受访者简介:

  陈海泉,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胸外科临床实践标准委员会委员、GGO肺癌处理专家共识主席;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RCS)资深会员。

  《问答》的出版发行,对于帮助和推动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新年伊始,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智慧能源及新基建”与相关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陆续在宁德、龙岩、福州、泉州等城市落地。

  <strong>(新春走基层)山西宫灯“守艺人”:灯影深深映百年</strong>

  眼下,地处上海市黄浦区的文庙正在进行改扩建,此次工程自2022年3月起启动,由于疫情原因,其进度有所滞后,但记者从上海文庙管理处了解到,建设方正抓紧施工,有信心赶上进度,让上海文庙在2025年年底时竣工并开门迎客。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还能感受过去的生活气息,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曾在延庆里生活十多年的武汉市民彭钢带着家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在喜欢挑战的年纪,遇到了钢架雪车,张京好像忽然间知道了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那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真情,“我知道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夏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