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非遗传承人复兴辽瓷技艺 获海外华媒“点赞”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6-19 03:01:48

  中新社沈阳12月2日电 题:“85后”非遗传承人复兴辽瓷技艺 获海外华媒“点赞”

  作者 李晛 韩宏

  “我手上的皮囊壶是辽瓷特有的陶瓷器型,由契丹人所使用的皮质水囊演化而来,壶身上扁下圆,寓意富贵安康、运势旺盛......”“追梦中华·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行活动近日走进沈阳,非遗辽瓷传承人孙天舒受邀展示制瓷技艺。

  辽瓷即辽代的陶瓷器,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瓷器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政权命名的瓷器种类,极具地域代表性。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辽瓷几百年来一直少有人知,制作技法也一度失传。

  “孙天舒的制瓷技艺展示让我眼前一亮,年轻人能够‘逆潮流’复兴老技艺实属不易,我们媒体必须支持,把她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如是表示。与续炳义一同走进沈阳的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对孙天舒的故事同样充满好奇。

  1988年出生的孙天舒儿时便对陶瓷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她读取了陶艺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孙天舒结识了北瓷泰斗、辽瓷研制第一人关宝琮,并与辽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孙天舒说,那时的她走遍中国各大窑口,了解和掌握了各类陶瓷的制作方法后,开始探究辽瓷技艺,并决心用自己的双手让辽瓷技艺“重生”。

  “器物扁身、颜色辽三彩、装饰用刀不用笔......”孙天舒说,辽瓷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极具挑战。在缺乏相关史料的情况下,恢复辽瓷技艺的道路并不平坦,她一度吃住在窑厂,用试错的方法不断尝试材料成分的比例和搭配。“辽瓷文化是北方文化的一脉,作为家乡人,我理应捡起这个断档的技艺。”孙天舒说。

  如今,孙天舒将辽瓷烧制技艺恢复成功,并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拥有的专利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亦有创新品200余款,涵盖日用瓷、工艺品瓷、艺术作品等,且部分被纳入国家的国礼用瓷。

  《德国侨报》编辑部主任刘畅说,不管什么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孙天舒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匠心精神”,才能在不断试错中得以成功。“我也会尽我所能,让海外知道是一位青年女创作者恢复辽瓷断档技艺,再现北方民族千年传承。”

  为了将辽瓷技艺传承下去, 孙天舒成立了辽瓷产业园,还开办公益制瓷培训班。作为对外友好交流基地,海外同胞会来了解辽瓷文化,制作辽瓷,提升

  爱尔兰新岛传媒CEO孙敬说,陶瓷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之一,几年前,爱尔兰新岛传媒联合其他侨团举办景德镇瓷器展,深受爱尔兰当地人欢迎。通过这次活动,她又认识了辽瓷,希望孙天舒能够带着辽瓷出海,在海外讲中国的辽瓷故事。

  在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看来,中国传统技艺的复兴,任重而道远。朱新娥说,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的骄傲。相信在孙天舒团队的努力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完)

简言之,这个地方是好吃好玩又好看,有山有水又有趣。

但是小新还是要提醒:

  据携程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目的地为广州的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20%,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82%,长隆旅游度假区、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莲花山旅游区成为春节期间广州最热门的五大景区。

  随着出境游的有序恢复,中国游客还走出国门,跨境游订单大增。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消息,春节期间(1月21日至27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87.7万人次,日均41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2022年1月31日至2月6日)增长120.5%。

  年,是幸福的团圆味道,更是文化的赓续传承。

  新春佳节,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花灯通明,流光溢彩。有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龙钢花在古城关帝庙广场前上演,伴随着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游客叫好声不断,共祝新年红红火火。

谢仁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