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需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24 04:43:36

  (经济观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需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刘育英)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界看好的发展热点之一。随着政策和产业两方面发力,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有望提速,不过 也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研究员尹传昊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是集机械制造、材料科学、信息通信、计算机科学、力学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仿生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智能装备的最高技术水平。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在缓解劳动力短缺、降低生产工作负担等方面释放价值。

  业界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化已经临近“破晓”时刻,但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优必选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执行董事熊友军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强调“大脑”和“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有助于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与大模型、自主决策、行为控制相关,“小脑”则主要指运动控制系统。

  尹传昊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肢体”关键技术具体可分为“上肢”“下肢”“躯干”关键技术,“上肢”技术是指与机械臂、灵巧手、双手控制、手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下肢”技术是指与仿生关节、仿生腿足、行走控制、足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躯干”技术涉及机构系统、材料系统、动力系统、感知系统的控制与运行。

  大模型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大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尹传昊说,大模型在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实现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能够形成感知、认知、决策、控制闭环,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促使人形机器人在更加广泛的领域释放更大价值。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一定会是一种基于“云(云端大脑)、网(安全网络)和端(机器人终端)”架构的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已有不少科技公司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了布局。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的多个维度居全球前列。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累计申请总量为6618件,超过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排名全球第一;在有效发明专利上,也以1699件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其他国家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和应用方面相比没有‘代际差异’”。熊友军说。

<strong>  “3年来最亮眼成绩单”</strong>

  “不要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没有亲子矛盾。”彭女士是重庆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近十年的工作之中,她见识过各种类型的家长。

  以三产融合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粤东粤西粤北持续将产业触角向乡村延伸,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夏雨清说,民宿其实是整个旅馆业相对小众的分类,往年节假日,外出旅游的人群与选择入住民宿的人群,虽然有重叠,但重叠度并不高,因此,双方会各取所需,但今年,由于疫情本身的影响,大家更愿意到南方暖和的区域,而较少选择北方寒冷的民宿,于是,两个人群在今年春节有了更高的重叠度,也一度造成了三亚等地的火爆。

  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中国驻苏里南大使馆开展“温暖迎春”活动发放“春节包”,发放对象为生活确有困难的侨胞(含港澳台同胞)。

张雅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