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老遗址享现代风险管理“呵护”

来源: 企业网
2024-06-15 09:03:19

  中新社兰州6月14日电(记者 冯志军 高莹)小到细微的壁画塑像病害和洞窟温湿度变化,大到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巨大的实时监测屏上均能一览无余。近年来,敦煌石窟保护实现了被动到主动预防的跨越,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驾齐驱。

  “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首个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可能对莫高窟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实现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正模1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举例说,比如说阈值管理,一些正在开放的洞窟,一旦温湿度和二氧化碳等超过阈值,就要立即关闭。

  在敦煌石窟监测中心,针对宏观或微观环境下不同程度的预警监测,分为红黄绿三色作为提醒。类似于交通指挥灯的该管理模式,对一些风险隐患较大、价值等级较高或正在开放的洞窟,都进行了实时监测。为防止暴雨洪水对莫高窟的瞬时威胁,还在百余公里外的祁连山脚下设置了相关监测站。

  “在莫高窟扫沙”是几代莫高窟人共有的深刻记忆。时至今日,为有效阻断风沙侵袭,研究人员在莫高窟顶精心构建了囊括防沙林带、草方格固沙、防沙网以及砾石覆盖压沙等多重措施的综合防沙系统,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防线。同时,配合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确保了对洞窟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保障洞 窟“风轻云淡”新常态

  张正模说,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全面而精细的环境与文物监测,旨在构建一个涵盖宏观大环境至微观文物本体的多层次监测体系,为文化遗产长期保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推动预防性保护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升石窟寺抵御自然与人为风险的能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机构。

  张正模说,近年来,敦煌石窟“呵护”模式向甘肃全省推广和普及。整合、优化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已有监测预警,形成对丝路文物赋存微环境、文物本体、载体、游客等监测内容的甘肃省级监测预警平台。

  东西蜿蜒约1600公里的甘肃,石窟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且各个时代的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构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史,被称为“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张正模表示,目前已完成敦煌研究院所辖石窟群的实时监测联网,下一步将向甘肃省的中小石窟推广,并逐渐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行辐射技术的推广。(完)

  此外,提振经济仍是首要关切下政策维持宽松基调。源于国内政策预期等,市场风险偏好有望在节后加速抬升。

  精细化工是巨野县的百亿级支柱产业。在山东科源生化制剂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来自清华大学的一批订单。为保证在正月十五前按时交付,公司120余名员工在开班第一天全部到岗,化验、分拣、包装、运输,各工序配合默契、高速运转。该公司拥有分析科学试剂、精细化学试剂等五大类试剂,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随着国内大专院校开学在即,实验用制剂产品的订单急剧增加,企业上足人力和设备,全力供应市场需求。

  当晚,山间温度尤为寒冷,穿上厚实冬季防护服的师徒三人走进栅栏内,隧道里的岩壁上布满渗透的水珠,只有师徒几人的头灯在闪烁。

  舞龙队员中有的在外地做保安,去年换了三家单位;有的在城里开餐馆,断断续续歇业了近大半年;还有外卖送餐小哥,一年跑5万多公里是家常便饭。在共同协作、助龙腾飞的训练中,大家也为新的一年凝聚起奋进拼搏的力量。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兰州1月30日电 (闫姣)设计、画图、刻板、上糊、染色……耗时半个月,非遗版“呆萌蓝染兔”面世。作为创作者,甘肃省平凉市蓝染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梅说,“蓝染兔子运用喜庆的大红色和具有蓝染特色的蓝色,增添节日喜庆氛围,同时采用福字和铜钱元素,希望大家有福享、有钱花。”

  据知,此次捐赠的“出行便携急救包”中,包含医用外科口罩、止血纱布、绷带、止血带、医用手套、碘伏消毒液等急救用品。根据交通出行应急实际需求,这批急救包还配备了反光背心、防割手套、高频口哨、车用破窗器等急救设备和护具。

杨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