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片”做成“大产业” 浙江宁海渔乡唱响“赶海经”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03 00:50:52

榴莲视频app视频安装免费版30MB / 手机软件第14节  在福建沿海,列车贴着海岸线穿行。右边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左边是不时从丘陵间露出的海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采购部工程师郝金铭却没时间欣赏风景。KeagIlG-lil9CjfQMlAQgBj6O-“小鱼片”做成“大产业” 浙江宁海渔乡唱响“赶海经”

  中新网宁波12月5日电 (方堃 吴立高)初冬时节,浙江省宁波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的村民们格外忙碌,他们正加紧利用晴好天气晾晒鳗鱼、鲳鱼、米鱼、黄鱼等各种海鱼,加工成鱼鲞供应市场,构成了一幅渔村独有的美丽景象。

  象山港由东北至西南向内陆深入,蜿蜒到强蛟半岛造就风平浪静的一个港湾,当地取名“宁海湾”。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狮子口”避风港自然条件,宁海湾畔下渔村所在的薛岙渔乡所产海鲜,历来就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质量上乘享誉全国,是浙东沿海著名的渔乡。

  12月5日,在下渔村“薛味”共富工坊,村民们正忙着处理和晾晒新鲜鱼货,手法熟练,技艺精湛。据悉,制作鱼鲞需要选用新鲜的食材,经过去鳞、剖肚、腌制等多道工序,再运用当地传统的制作技艺,才能制成口感鲜美、香气扑鼻的鱼鲞产品。这些海味特产成了渔村群众奔共富的“聚宝盆”,辐射带动当地众多村民增收致富。

  鱼鲞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强蛟镇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优势,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以村企抱团为抓手,整合资源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党建+村集体+农户”联动的方式,搭建起“薛岙味道”共富工坊平台,打破过去农户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效促进渔乡特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今天这近百条风 鳗已晾晒完毕,下午就可以打包销售了,现在有了共富工坊,根本不愁卖不出去。”见到年逾六旬的下渔村村民薛德利时,他正在离家不远处不停翻晒晾挂在架子上的风鳗,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真好,这批风鳗和鲳鱼鲞卖出后,就会有上万元的收入。

  薛德利介绍,作为当地一项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手艺,鱼鲞制作工艺已经传承了数代人,每一代人都秉承着传统的制作方式,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成了渔乡的一道美食名片。宁海湾鱼鲞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消费群体,还远销到浙江省各地,成为村民们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在宁海湾畔淘出“金产业”。“以前,薛岙海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聊起渔乡特产,下渔村党支部书记薛瑞岳滔滔不绝。

  他介绍,3年前新当选的村班子上任伊始,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镇党委的支持下,联合薛岙片临港、薛上岙两村,以党建“链串”起海洋经济产业链,整体带动渔乡特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据了解,这里的鱼鲞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薛瑞岳表示,通过这项工艺,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舌尖上非遗”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打造多元旅游业态,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薛味’展销中心,积极培养‘新农人’,接下来将通过直播销售的方式打通海产品出海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发展,助力特产走向海内外。”“90后”驻村“第一书记”应刘意表示,除了拓宽鱼鲞销路,还将在打造海产品IP上做文章,提升海苔、海鲜粽、大黄鱼等海产品附加值。

  如今,宁海湾鱼鲞年销售额达2500万元,当地正朝着将渔家“小鱼片”干成“大产业”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完)

  1月7日是乳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日,当日,乳山市百余名志愿者行走在城市社区,协同社区、环卫,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容,已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题材。“十二生肖是春节文化中重要的主题,在全球都有着广泛的认同度与影响力。”“兔墩墩”设计师林存真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恰逢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其间正值中国“虎年”,团队提炼传统“虎”形象元素,设计了“虎墩墩”吉祥物玩偶。中国“兔年”即将来临,此次团队在产品创作上继续延续十二生肖概念并与北京民俗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全新的奥运授权产品。在林存真的工作室里,除了“兔墩墩”,还陈列着一些与兔年相关的文创产品,栩栩如生,精致美观。

  同时,张女士“待岗”一年多,之后公司方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时间距离职工的待岗起点时间明显超出了合理必要限度,有恶意降低补偿标准之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