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超级央行周”到来丨瑞士央行意外二连降,英国挪威离宽松还有多远?

来源: 中青网
2024-06-22 23:33:29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赖镇桃 广州报道

  又一“超级央行周”到来,但降息大潮依旧起步艰难。

  本周,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瑞士和挪威等多国发布利率决议,央行们几乎清一色都决定按兵不动,只有一国例外。

  当地时间6月20日,瑞士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而此前,在不少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看来,由于抗通胀进程放缓,瑞士央行大概率会维持利率不变,但瑞士央行却走了多少出乎意料的一步。

  今年3月,瑞士央行率先降息,成为全球第一个拉开宽松大幕的主要央行。那此次瑞士央行二度放鸽,其他央行会跟进吗?

  至少从结果看不尽如此。当地时间周四,瑞士官宣降准后,挪威央行宣布按兵不动,还暗示将在更长时间里维持当前利率不变,降息的时间表或将推迟到2025年。

  当日稍晚,英国央行如期决定守住利率关,利率维持5.25%不变,但英央行微妙的表态也在暗示降息将近,英央行8月降息的预期快速走强。

  综合来看,市场预计的全球央行降息大潮,目前还在艰难起步的阶段。受访专家看来,当前通胀的复杂性让央行倾向采取谨慎基调,但随着通胀回落到平稳水平,“促经济”还是会压倒“抗通胀”,多国央行将迈出货币政策转向的步伐。

  两度降息的背后

  瑞士央行的行长托马斯·乔丹素以难以捉摸而闻名——2015年取消瑞士法郎汇率上限,2022年意外加息50个基点,今年3月在各国央行犹豫不决之际率先把利率降至1.5%,去到G10国家中除日本外的最低水平。

  上个月,市场已经普遍预计瑞士央行将在6月进一步降息,直到5月底托马斯·乔丹在韩国的演讲又释放出不一样的信号,“央行预测通胀存在小幅上行风险,”他说,即使实际汇率偏高,但通胀能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现有货币政策也可能仍然是合适的。结合瑞士4月和5月CPI回落放缓,瑞士央行6月降息与否又多出几分变数。

  但这周,瑞士央行还是决定连续降息至1.25%。在全球央行普遍举棋不定的时刻,瑞士央行已是两连降,背后有何考量?

  首先,物价稳定,为提振经济释放更多降息空间是其一。瑞士央行行长乔丹多次表示将继续关注通胀压力,从CPI来看,瑞士4月和5月的通胀率对比前两个月都有了小幅抬升,但1.4%的表现已经远低于2%的通胀目标。

  安邦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宏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连续第二次降息,虽然让一些市场机构感到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通胀已经回落至政策目标区间内,调降利率主要还是考虑通过降息来提振经济。瑞士2023年经济增长仅有0.7%,今年预期为1%,都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下其政策重心已经从防通胀转型“促增长”。

  尤其瑞士出现了走向通胀反面的迹象。魏宏旭指出,在2022年之前,瑞士央行曾和欧洲央行类似,采取了长达8年的负利率政策,希望摆脱通缩威胁。随着通胀下降,这种威胁再次出现。

  短期内更迫切的,则是需要降息缓解瑞郎升值压力。近来欧洲政坛不确定性催生市场避险情绪,瑞士法郎成为风险对冲首选,瑞郎连续三周兑美元和欧元走强,最近一个月瑞郎兑欧元飙升3.62%,瑞郎兑美元也上涨2.46%。6月19日瑞士央行会议召开前夕,欧元对冲瑞郎波动的成本创2015年以来最大升幅,欧元兑瑞郎的隔夜波动率一度飙升至18.27%,为2023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后来回落至15%左右。

  瑞郎过于强势,一则挤压出口增长空间,据瑞士海关与边境安全局,瑞士5月出口同比衰退1.6%,环比下滑3.5%,创下近9个月来的最大跌幅。二则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瑞士央行行长乔丹此前也表示,央行仍愿意在必要时积极参与外汇市场。

  魏宏旭表示,今年4月,瑞士央行的报告称,该行需要花费大约270亿瑞士法郎才能将瑞郎的升值幅度控制在1.1%以下。因此,下调利率也是稳定币值、避免瑞士法郎升值带来通缩风险的一个方式。

  周四,瑞士央行甫一宣布降息,瑞郎走势应声走低,瑞郎兑欧元短线下跌约0.4%,兑美元汇率一度下跌超0.6%。瑞士SMI指数早盘一度冲高0.65%,当地时间6月20日收12128.16。

  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乔丹表示,不会就利率问题提供任何前瞻性指引。

  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20日,瑞士央行同时宣布下调通胀预期,预计2024年通胀率为1.3%,2025年为1.1%,2026年为1%,预计2024年全年的平均通胀水平将保持在1.4%左右。“这样的预期下,瑞士央行年内可能会继续降息。”魏宏旭说。

  抗通胀和促经济的拉锯

  这周英国和挪威央行的按兵不动,都和抑制通胀有关。

  挪威央行表示,今年剩余时间内可能需要将借贷成本维持在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理由是担心通胀将持续居高不下。

  一方面,挪威既是全球一大原油生产国,也是欧洲最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近期原油和天然气价格走高,支撑挪威经济表现强于预期,另一方面,克朗疲软也推高了进口价格,输入型通胀风险隐现。挪威央行上周的一项调查证实,大多数公司预计本季和下季产量将增加,薪资增长压力随之上升。因此,挪威央行决定维持4.5%的利率水平,政策立场偏紧也符合市场预期。

  但英国方面,5月份CPI已经回落到政策目标水平。据英国国家统计局,5月英国通胀率降至2%,这是自2021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通胀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饮料、家具、娱乐和家庭用品价格的下降。

  那么,英国为何依然选择将利率维持在16年来的最高水平?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英国5月整体CPI同比降至2%的目标水平,但部分原因在于2023年同期的高物价基数。同时,核心通胀率依然高于预期、被英国央行视为能更好反映中期通胀风险形势的服务业通胀也依然偏高——5月服务业CPI增长5.7%,高于预期的5.5%,也高于英国央行上月预期的5.3%。部分领域,如住房通胀、餐饮和酒店等服务价格压力依然较大,而上周公布的薪资增速也超过预期,不利于缓解通胀压力。因而,英国央行希望等待看到 通胀水平进一步稳定下降再开启降息。

  英国大选也是一大干预变量。白雪向记者分析,7月初英国将提前举行大选,在大选前尽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也可能是英国央行的考量因素之一。

  降息潮将近?

  不过,英央行发布利率决议后,市场更多解读出鸽派信号。会议纪要称,货币政策委员会九名成员中的两名已经投票赞成降低利率,而对于其余七名成员中的至少三名来说,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是“微妙平衡”的。

  外界预测8月降息已是大概率事件。隔夜指数掉期曲线显示,投资者上调了对英国央行未来几个月降息的押注,9月降息的概率为88%。本周英镑兑美元一度走强,随后在英格兰央行降息预期的压制下,英镑未能延续反弹走势再次跌破1.27整数关口。

  接下来,降息以减轻高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成为主基调。白雪留意到,当前英国经济复苏疲弱,最新数据显示,英国4月GDP环比零增长,明显低于3月0.4%的水平。除去季节性因素外,这与整个欧洲经济需求萎缩、削弱英国出口密切相关。同时,英国就业市场表现低迷,截至今年4月末的3个月内,英国的就业率和失业率的表现均不如去年同期。

  因此,英国仍需要通过降息来刺激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白雪表示,若接下来英国服务通胀、劳动力市场能够持续走弱,那么最早在8月或9月可能开启降息,全年降息2次左右。

  魏宏旭认为,各国央行主要考虑的是避免通胀的反复,节奏上会偏谨慎,而不会像上一轮加息时那么激进。就英国而言,目前的通胀水平已经降到2%的目标水平,因此,如果没有反复,可能会很快降息,以提振经济。

  一般而言,瑞士央行有一定风向标作用,今年3月,瑞士央行意外宣布降息25个基点,拉开全球央行降息的序幕。那么6月瑞士央行二连降,对欧央行接下来的动作提供了什么线索?

  魏宏旭表示,欧央行和瑞士央行所处的环境相比仍有不同,前者的情况更为复杂,抗击通胀的难度更大。欧元区5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6%,核心通胀率从4月的2.7%上升至2.9%。所以,预判欧洲央行7月连续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另外,欧洲央行降息的节奏,也需要考虑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走向,不会降息过快。

责任编辑:张恒星

  戴兵当天在主题为“以《多哈行动纲领》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的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会议上说,应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以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和优先事项为导向,切实回应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绿色低碳、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关切。

  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主席贝尔格表示:“数字化有助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尤其是医疗保健、教育、出行等领域的数字化,将使民众的生活更加轻松、便捷。”

  《流浪地球2》中,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出现于电影的各个场景:带有机械臂的巡检机器人自主操作监测指标,保障空间站人员生命安全;地球联合政府会议厅中,机器人驻守一旁辅助人类科学决策;在北京航天中心数据中心,巡检机器人支撑着海量数据平稳运作;行星发动机机库中,移动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搬运传送着物料……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太原2月9日电 (记者 杨杰英)近日,中国侨联通报2021-2022年度全国侨联系统“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丽华社区“侨胞之家”、阳泉市城区“侨胞之家”、晋城市聚心“侨胞之家”、汾阳市侨联机关“侨胞之家”、侯马市“侨胞之家”5家单位榜上有名。

  曾经,《北京人在纽约》《我爱我家》《渴望》《金婚》《重案六组》等电视剧都具有明确的城市属性,但近些年“虚拟城市”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在悬疑、涉案、教育等具有社会话题的现实题材作品中。

  随着自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快速兴起,一些不法分子运营大量账号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借此吸引眼球、收割流量、牟取利益,严重危害网络生态。

潘泓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