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外资环比回升 制度型开放为何需要外商投资的力量?

来源: 房天下
2024-06-17 10:03:08

  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同时还明确“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现共同繁荣,开放至关重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中国的发展将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中国需要以更加扎实有效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应对“脱钩断链”的挑战。

  同时,也需要鼓励在华投资经营的跨国公司积极融入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份子,共同做大蛋糕,发展中国也惠及世界。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宇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从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总体要求来看,制度型开放已经成为我国加强制 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

  马宇直言,在扩大开放过程中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探索在准入、竞争、标准、监管等方面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协同和一体化。在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外商投资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来华举办各种培训班,从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起步,一步一步引入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方式。1992年以后,全球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加快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干中学”发展进程。

  张燕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国际专业资本市场服务机构如普华永道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进入中国,利用其国际网络和资源的优势培训了中国首批现代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习生,一步一步引入了现代微观管理理论和方法。

  此外,普华永道等四大国际事务所的积极参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解释和实施,促进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协助财政部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与解释,不断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国际趋同,资本市场运作能与国际顺利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奇迹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政治的新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把全球跨国公司、境外中小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新全球化前行的积极推动者,创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张燕生提到,为此,202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等6个方面,提出了24条稳外资政策措施,以更有效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进来。

  马宇也认为,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外资专业机构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外资专业机构可以在未来中国政府管理、中国企业经营中寻求更多市场机会,更好拓展自身业务。

  二是在中国的制度型开放中,外资专业机构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拥有的专业优势可以得到更好发挥,促进这些领域中国与国际的融合。比如,中国加入RCEP以后,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包括各类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都要进行清理、修订,管理上也有大量工作要做,外资专业机构可以提供重要的专业帮助。而中国的制度型开放进展得越快、越好,外资专业机构的市场空间就越广阔,经营环境就越有利。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黄瑜长期关注制造业机器换人,据她观察,智能化并没有提升工人的技术能力,反而呈现“去技术化”。自动化缩短了技能培训的时间,劳动分工也出现了变化。“机器换人”以后,普通工人就负责简单的上下料,技术员负责机器人的调试与维护。

  “我看到省里的‘十四五’计划仍要继续扩张幼儿园学位很震惊”,南方某省的一位学前教育政策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所在省份,民办、公办幼儿园近两年都部分出现了招生难的情况。在她看来,由于出生率下降,幼儿园需求近几年在不断缩水,这种趋势已“不是初露端倪”,而是“非常明显”。尤其根据人口预测数据,全国2021~2025年的出生率将持续下滑,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仍根据当下的考核标准去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没有充分考虑到长远的人口变动趋势,“这种倾向其实是很危险的”。

  几年前,每年春季招聘会吸引的务工者“人山人海”,由于人流量大,招聘效果好,当时每个展位要收费800元,“企业可能要找关系才能报上名”。当时,招聘会由一家国企运营,一场招聘会下来,收入有时能达上百万元。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各地要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完善县(区)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但不同地区由于数据统计、模型测算水平、对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估以及政府决策意识不同,规划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新加坡的生育率在 1960 年代初开始下降,在 1975 年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为了刺激生育,新加坡在近十几年来增设了大量托儿中心,招收对象是18个月~6岁间的所有年龄段儿童。新加坡教育部数据显示,2007~2017年十年间,新加坡托儿中心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从 62911所增加到了143400余所,反之,幼儿园招生人数锐减,新加坡父母更倾向让孩子进入提供全日制服务的托儿中心。

  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无法忍受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由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限制,部分工序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噪音高、污染大、长期搬运重物,时间长了对身体难免有所损害,都会“劝退工人”。

蔡怡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