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内地赴港澳“个人游”计划扩大促香港旅业展新机

来源: 新闻报刊
2024-05-28 10:48:50

  中新社香港5月27日电 (记者 韩星童)近来利好香港旅游业的消息频出,继特区政府公布下半年“盛事”清单后,27日起再多8个中国内地城市被纳入赴港澳“个人游”计划,在香港旅游业人士眼中,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这次纳入计划的城市包括山西省太原市、青海省西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甘肃省兰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这次扩容后,内地赴港澳自由行城市增至59个,覆盖内地所有省会城市。

  记者在社交平台浏览发现,已有不少旅行社和个人用户分享在上述城市办理赴港澳自由行签注的攻略,并附有 “香港必打卡”景点推荐,既有传统景点如维多利亚港(维港)、太平山顶、两大主题公园及尖沙咀购物区等,亦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新兴地标。有关发帖引来不少评论,有网友表示:“挑个周末,说走就走”。

  27日,记者在维港海滨和西九文化区走访时发现,尽管非“黄金周”或寒暑假等旅游高峰期,旅客数目仍相当可观,每走三五步便能见到有旅客以维港为背景拍照,亦有导游举着小旗子带团路过。西九文化区正对海景的咖啡厅内均已满座,不少人选择拿着咖啡杯和甜品坐到草地上吃,享受连日阴雨后难得的阳光。

  来自山东青岛的付小姐与先生一同来港旅行。青岛同样是今年新纳入内地赴港澳“个人游”的城市之一。付小姐记得十年前初次来港,是与母亲跟团游,度过5天4晚,当时虽游览过大部分传统景点,但只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对香港印象模糊。因此,新政策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升了在港旅游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此行住在尖沙咀的两人正好赶上“哆啦A梦”空降维港,站在酒店顶层的酒吧看完了整场无人机表演,度过“梦幻一晚”,“真的太兴奋、太震撼了,好像回到了童年时光”。

  对于香港旅游业界而言,自由行城市扩容无疑有助于吸引如付小姐这类具消费能力的过夜旅客,从而达到提振旅游业的目标。

  “今次新增的8个城市都是省会,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消费力高。”香港旅游业议会名誉顾问、康美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黄进达对记者表示,开放自由行进一步便利当地居民来港旅游、从事商务活动及探亲,有助为香港吸引更多高增值过夜旅客,这将对香港的旅游、酒店、零售、餐饮等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同样看到来自这些城市的旅客所具备的经济实力,相信他们的旅游意欲和购物需求都将很高,为香港业界带来商机。

  早前,香港旅游发展局预计,2024年将有4600万人次旅客访港。黄进达和崔定邦均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如何为这几千万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他们的消费及满意度,并愿意将香港推荐给周围人”。

  毕竟,疫后旅游业竞争激烈,“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均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吸引旅客”。旅客旅行模式亦发生改变,趋向深度游、文化游。黄进达觉得,特区政府和业界在新形势下迅速调整策略,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新产品,如“哆啦A梦”为主题的无人机灯光表演,效果显著。

  类似活动不胜枚举,日前特区政府公布下半年“盛事”逾百项,涵盖不同领域,崔定邦觉得,香港盛事如“百货公司”包罗万象,既有老少皆宜的灯光表演,又有商务会议、文艺展览等,为旅客准备了很多惊喜,亦让业界看到了新的机遇。(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9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9日20时51分在云南德宏州芒市(北纬24.26度,东经98.64度)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随后,记者登录美年大健康官网看到,该机构推出两款主打的“阳康安心检——新冠后身体机能评估系列套餐”,到手价分别为529元、599元。其中529元的标准款为新冠后身体机能评估套餐,显示已售出193595件;599元特定款显示已售20887件。

  制造业方面,202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7.8,法国、德国的数据分别为49.2、47.1,均处于50荣枯线之下,处于萎缩状态。欧洲舆论认为,2023年1月1日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出歧视性巨额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吸引欧洲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北美,加剧欧洲的“去工业化”,造成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危及欧洲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

  其中,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公告称,公司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本次业务变动预计影响2022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人民币33亿元,约占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4.2%。对此有业内人士称,此处的“境外某大客户”即苹果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这类事件显然极容易伤害品牌形象和市场扩展。如今有的企业为了走量,常常在宣传营销中为产品贴上一些新的技术标签,搞花式营销。但汽车在技术上具有较强专业性,越是如此,厂家越要更科学理性,谨防“营销翻车”。

夏尚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