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粽子”再现,端午粽香里的文化迷失与价值回归

来源: 大河网
2024-06-13 09:26:05

  □毕舸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家国情怀与文化记忆在这一刻凝聚成舌尖上的甜蜜与思念。然而,当传统节日的符号——粽子,被贴上了“天价”的标签,裹挟于过度包装的浮华之中,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市场逐利下的消费异化,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偏离与遗忘。是谁让这些“天价粽子”日益偏离寻常百姓家的需求?又是什么让这份质朴的情谊沾染了铜臭的气息?

  据法治日报报道,端午前,“燕窝粽”“鲍鱼粽”“海参粽”等“天价粽子”再现市场,这些粽子选用昂贵的馅料,辅以奢华包 装,多出现在电商平台。一些线下高端酒店则以限量定制为噱头,销售精品礼盒,一盒售价高达800多元。

  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更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包装废弃物产生的垃圾量惊人,粽子包装若不加以规范,无疑将加剧这一问题。从文化层面讲,过度包装背离了端午节俭朴、敬仰先贤的本意,使得节日习俗变得形式大于内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和教育意义。

  “天价粽子”的流行,不仅在于其本身价格的高昂,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错误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当粽子成为“面子工程”,送礼成了攀比手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被物质价值所绑架,这不仅扭曲了人际交往的真挚与纯粹,还可能滋生腐败,破坏社会公平正义。长此以往,节日的意义被消解,社会风气受到不良影响。

  面对“天价粽子”和过度包装的顽疾,法律法规需不断完善,明确界定何为“过度包装”,提高违法成本,确保相关标准得到有效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出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需细化条款,加强监管,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其次,加强消费者教育,倡导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引导,让消费者认识到,真正的节日意义在于情感的沟通与文化的传承,而非物质的堆砌。媒体也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曝光过度包装案例,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再次,鼓励企业创新,推动绿色包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简约而不失美观的包装,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行业协会应主动作为,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端午节,不应成为商家炒作的舞台,而应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展现。粽子虽小,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应当是亲情、友情的温馨载体,是家国情怀的朴素表达。对“天价粽子”背后的攀比风、送礼风等不良习气综合治理,方能让节日回归本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端午粽香中彰显。

  (作者是知名财经评论员)

  <strong>焕新颜,湖区生态</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大</strong><strong>变身</strong><strong>”</strong>

  张祥,1941年3月生,上海人。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2月至1998年4月先后任机械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工程师,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国际(美洲)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财贸组正局级干部。1998年4月至2002年1月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今年是蔡鹏飞在调度员岗位上守护的首个春运,忙碌之余,成就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看到一列列经我编制的列车满载货物渐行渐远,为千家万户送去节日物资,我能感受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触摸到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脉搏,这值得自豪。”(完)

  已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山坡上几株高大的金丝楠依旧苍翠茂盛,状如伞盖,枝上系的祈福红丝带格外显眼,树根旁还留有不久前的焚香痕迹。放眼望去,家家户户已张贴上春联、福字,“年味儿”顺着金丝楠枝叶飘散而来。

  过去三年间,香港在旅游资源和设施建设上持续推陈出新,引入了诸多世界级的艺文新地标,在香港最新、规模最大的艺术文化中心——西九文化区,全新落成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这些文艺新地标加上之前建成的戏曲中心,将把香港的文化艺术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的旅游选择”。

  春节临近,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不少身处境外的中国公民不约而同踏上回国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廖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