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锰三角”变“绿三角”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05 06:18:27

  中新网湘西6月4日电 (张雪盈)夏日微雨,漫步于湖南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清水江河畔,只见两岸吊脚楼参差玲珑,野鸭戏水于江上,蓝天碧水交相辉映。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境内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钒等矿产23种,其中探明锰矿储量3100万吨、铅锌矿储量1300万吨,是“锰三角”的核心区。

  20世纪70年代,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与“开锰矿、发锰财、猛发财”伴生而来的,是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历经三轮整治,永久性封堵1195个矿洞,并将原有 的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逐步退出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亲历了花垣锰产业整治的全过程,他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要面对许多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终使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花垣重现旖旎风光。

  为使矿区民众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了8000余亩蚕桑,帮助民众就业增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闭库尾矿库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4325.6亩,实现收益1.69亿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成功转型的麻兴刚满脸自豪,“现在发展绿色经济,看着荒山复绿,心里也安心多了。”

  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村民靠桑蚕种养端起“生态饭碗”……如今,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花垣县全县铺开,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绿底色”。

  “我们将继续扛牢‘锰三角’治理的政治责任,真正把‘锰三角’治理为‘绿三角’,一步步蜕变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铁三角’。”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说。(完)

  主体活起来。

  《无名》《老枪》《怒江》三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入选本届平遥电影展的“平遥期待”环节。开幕特别活动上,剧组代表逐一亮相,向观众介绍各自的影片。出品人于冬将平遥国际电影展形容为“最有泥土气”的影展,“我觉得平遥电影展就是一个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将来会长出旺盛生命力的种子,希望更多的投资人、制片人来这里感受一下,中国电影需要这样有泥土气息的电影人共同创作。”(完)

  午饭过后,院里病患数量已经不多了,记者跟随刘宏亮到穿芳峪镇肖庄户村对一位“红标”病人进行随访。肖庄户村村民律春荣介绍,98岁的母亲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比较严重,医生连续多日上门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strong>沈阳市民:</strong>穿毛衣毛裤。

  <strong>跨越</strong><strong>新</strong><strong>台阶</strong>

  殷勇表示,五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大城市病”治理,首都和谐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22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污水处理率从92.4%提高到97%,国家和市级考核劣五类断面全面消除。森林覆盖率达到44.8%,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李欣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