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已布设410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

来源: 房天下
2024-06-06 23:14:03

  中新网合肥6月5日电 (记者 张强)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严忠屏5日介绍,安徽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推动监测体系建设,布设410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覆盖森林、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其中,安徽大别山(森林)生态质量监测站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完善。

  当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

  据介绍,安徽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编制印发安徽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方案和指南,启动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23个县区调查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逐步摸清安徽生物多样性家底。

  目前,歙县和潜山市2个试点县(市)已完成调查中期评估,黄山市、池州市等多地发现“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黄山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岳西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同富裕、合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等3个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同时,安徽推进生物资源价值转化。推动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助推生态“红利”转变为民生福利。推进生物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如岳西县围绕“岳西茭白”“岳西黑猪”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霍山县探索出“一斛”“一茶”“一水”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下一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将编制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 护行动计划,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完)

 <strong> 时习之</strong>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0/54/10724909195841733710.jpg" alt="" />

  茶苗能顺利扎根屯上村,仅靠村民“一头热”还不够。早在20年前,村里就尝试发展经济作物,但最终失败了。究其原因,既有交通、市场等因素限制,也在于没有因地制宜,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这一次,经过专家多次实地勘探,长年云雾缭绕的屯上村,被认为是白茶理想种植地。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黄杜村种白茶致富的实践有望在这里重现,并逐步发挥出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

  依法经营、执证培训是法治社会对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针对一些地方非学科类培训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的问题,《意见》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与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样实行“先证后照”制度,须依法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行政许可的层级与学科类培训机构保持一致,线上机构为省级管理,线下机构为县级管理。因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专业性强,规定由省级明确的相应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牵头制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设定行业准入门槛,保证服务质量水平。

  特殊钢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之一,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潜心研发,成功生产出直径1200毫米连铸圆坯,刷新了最大规格的世界纪录,正在稳步推进大飞机、高铁、风电等领域的应用。

  “除了文化课笔试外,职业能力也通过面试考查。”一位华东地区高职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面试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报考专业、职业前景、学校特色是否了解,也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生活技能等。“一般采取随机抽题的形式,抽到哪一类就答哪一类,比如对同学之间闹矛盾怎么看、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看等等。和不少社会考试(如公务员考试)类似。”

黄坚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