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专家:“发现彼此”,促中法文明互鉴

来源: 红网
2024-05-11 15:30:26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题:中外专家:“发现彼此”,促中法文明互鉴

  作者 徐皇冠 王宗汉

  以“发现彼此:中法建交60年”为主题,第三届“东西问智库”对话活动9日在北京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中法文明互鉴展开深入探讨。

  “发现彼此”至关重要

  中法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的彼此“发现”从历史中走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指出,每每在欧洲历史的关键节点,法国总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法国学习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经验,双方的彼此“发现”不断迈进,而这种“发现”是中法之间互相了解、理解的基础。

  法国汉学家魏明德将法中文明喻为美酒与好茶,因为不同,所以有“互见”的可能和“互鉴”的价值,两种文明可以像“高山流水”一样,欣赏相互的高度,既能相互理解,也能相互回应。

  从现实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欧之间的彼此深信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法国,才能正确理解欧洲。”他说,从战略的高度、从对未来世界方向把握的高度去发现彼此,成为共识。

  加深对话化解“误读”

  “想象”是不同文明交流的恒常关键,但“误读”也随之产生。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认为,“误读”带来许多的过度阐释,背后的根源是理解世界方式的不同。但越是存在误解,就越是需要学术层面的对话,东西文明互鉴,亟需思想层面的深入对话和双向阐释。

  如何看待“他者”,是每个文明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中先看来,认识“他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我”。中法文化之间的误读与理解,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中法之间的对话仍有很大空间。

  冯仲平认为,“误读”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缺乏相互了解的愿望。中欧都认识到对方很重要,但双方也面临很大挑战。应该从拥有了解对方的强烈愿望入手,让中法、中欧以至于世界变得更好。

  文化“相知”走向未来

  文化是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相知”是其他领域互信合作的基础。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导演王可然以话剧《悲惨世界》正走向欧洲为例指出,合作的过程就是发现彼此“相知”的过程,是“我”发现“彼”,也是“彼”发现“我”。在这个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过程中,坚持融合、坚持信任至关重要。

  魏明德认为,中法交流的特色,从一开始就重视科学、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是一种文明对话,而不是商业交往。人文主义的精神,就是中法交往的特点。

  “两种文化的真正沟通,要求双方都有关于对方的深入了解,知晓对方的文化结构,了解 对方文化的深层、底层含义,这不是表面上的沟通,而是心灵上的沟通。”钱乘旦表示。

  第三届“东西问智库”对话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东西问智库”和《中国新闻周刊》承办。活动期间,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并向第四批“东西问智库”学术顾问、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完)

  文字编辑:安英昭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表示,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如果真的爱大熊猫,请大家科学理性看待大熊猫饲养管理工作,尊重大熊猫保护事业来之不易的成果,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虽然大熊猫不会上网,请大家为它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此前,欧美西方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舆论企图把中国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浑水,并抹黑攻击中方的中立立场。但中方多次强调,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我们既不会隔岸观火,也不会拱火浇油,更不干趁机牟利的事。中方所作所为光明正大。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在某种程度上,这应该算是对英国过去一段时间涉华激进路线的一种纠偏,也是想重回英国的平衡外交传统。据称,克莱弗利还将制定一个英国版的“对华三分法”,即在重要领域“限制中国”;加强与“印太”盟友的关系;与中国直接接触以促进稳定关系。有分析认为,在英国政界对华敌意浓厚的氛围下,前两者更多是出于“政治正确”,以避免政敌的攻击,而第三点,也就是加强对华接触,才是克莱弗利最想表达的。

  在海外居住了15年的“高高”要重新适应故乡生活一点都不容易,不仅要完成隔离检疫、习惯吃家乡菜外,还要慢慢适应当地的气温变化。

  他给五金店的老板打电话,请对方送来白色的喷漆,用小卖部买来的四罐红牛做成耐压的密封舱体,一共花费五个多小时,完成了空间站。

  他说,从今年1月起,来店咨询购房的人数较前两年同期有所增加。往常到了3月下旬,楼市“小阳春”过去后,咨询量会有所下降,但今年因为淄博烧烤爆火,咨询的热度居高不下。他原以为楼市“小阳春”有望延长,但从目前门店销售来看,并没有明显增长,“多以观望为主,真正付出真金白银的购房者并不多”。

赖妙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