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田兆元:端午竞渡的起源为什么是凤舟?

来源: 中青网
2024-06-11 13:49:45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端午竞渡的起源为 什么是凤舟?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

  中新社记者 金旭

  端午节拥有龙舟节、重午节、浴兰节等20余种称谓,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各地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寄托了人们驱邪避疫、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兰花飘逸、艾叶清香、粽子软糯、龙舟赛激烈……端午习俗传承千年,亦走向世界。端午竞渡的起源为什么是凤舟?端午节何以成为世界性节日?如何探索端午节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屈原《九歌》有云“浴兰汤兮沐芳”。浴兰、佩兰是端午节重要的文化本源之一,为何这项习俗并未像挂艾叶那样在民间广为流传?

  田兆元:端午节又称“浴兰节”。浴兰是盛夏时节重要的保健方式,具有除湿、防暑功能。浴兰、供兰最初是一种祭神的礼仪,这种人神共享的兰香花沐浴在屈原时代似乎已成习俗,也成了屈原的最爱。《离骚》中写道“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兰香代表了一种审美和对雅文化的追求。时至今日,江浙沪地区还延续着佩兰的习俗。

  兰香为士大夫所钟爱,艾香则是民众心中的香。艾香浓烈,与兰香的雅致形成鲜明对比。在荆楚之地,五月初五插艾、佩艾已成为一种习俗。或许是因为兰香太过“贵族化”,加之制作成本高、难度大,简便易行的艾香更受百姓青睐。五月是艾叶收获的季节,艾草的植物属性与五月相属,使得艾香在民间更受欢迎。

  中新社记者:端午竞渡的起源为什么是凤舟?经历了哪些演变和发展?

  田兆元:端午竞渡的起源是鸟舟竞渡,龙舟竞渡到南宋时才在端午竞渡中占据主导地位。浙江鄞州出土的春秋时期铜钺竞渡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竞渡图像,图中划船者皆佩戴羽冠,由此衍生出“羽人竞渡”的说法。受鸟崇拜影响,竞渡船都不同程度地饰有鸟纹,也就有了“鸟舟竞渡”的传说,后来称为“凤舟竞渡”。

  在唐朝,皇家都在自家的池苑中举行鸟舟竞渡,朝廷向臣子赐衣赐物,端午节成为和谐君臣关系的节日。龙舟过去是帝王的独享专利,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不再设置民间的龙舟禁忌,龙舟竞渡成为全民性的端午节俗。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怎样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统一与多元?

  田兆元:端午的凤舟竞渡,由最初的边裔关怀与抚慰,最后融入以龙舟竞渡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文化谱系格局,为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注入强大活力。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竞渡,都发生在南方,说明端午竞渡的发生不仅是一项民间传统,也是国家安定边裔族群的一项民间制度。无论是将凤舟竞渡理解为区域英雄崇拜(楚地屈原、吴地伍子胥、越地勾践等),还是水军操演,其本质是竞争游戏,把可能发生的现实冲突化为一种竞争游戏,是文明的体现。

  龙舟竞渡,通过盛大的表演仪式,展现了人、龙和谐互动的画面。点睛仪式,作为龙舟竞渡不可缺少的一环,为龙头赋予了神韵,寓意着龙舟的活化。划船手们与龙舟融为一体在水中奔腾,不仅凝聚着古人对龙的崇拜,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时至今日,在湖北洪湖、广东揭阳、四川广元等三大传承区,凤舟竞渡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在福建,凤舟竞渡与祭祀妈祖相结合;在上海罗店镇,划龙船重装饰、轻竞渡,融合了祭祀、祈福和水上表演……端午竞渡的多样性是对历史文化的演绎与传承,也是对民众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

  中新社记者:中国端午节何以成为世界性节日?端午节在进入世界其他国家的过程中如何与当地习俗相融合?

  田兆元:龙舟竞渡以其绚丽的色彩和激昂的竞技精神,与世界各地交流、分享中国的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有一幅唐代描绘武则天乘凤舟的壁画。此图见证了竞渡游戏进入中原,并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中亚,生动展现了端午文化借助鸟舟竞渡走向世界的图景。2009年9月,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中国端午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以不同的形态在世界上被传承。在韩国,“江陵端午祭”祭拜当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日本,端午节渐渐变成男孩子的节日,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寄托着父母对孩子们勇敢、坚韧和不畏挑战的美好期许;在欧美国家,端午节则化身“龙舟体育节”,展现五月的水上狂欢……这些都是世界端午文化谱系的不同呈现方式,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世界分享,将中华文化中具有共同价值的部分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在地化”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远。无论是浴兰、佩兰的习俗,还是激烈角逐的龙舟竞渡,水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龙舟竞渡的精髓在于团队精神,选手们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将奋楫争先、勇往直前的龙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激烈的竞争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性与和平性,这些文化特质正是端午节文化得以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原因。

  中新社记者:我们应当如何深入探索端午节的多元化表达方式,以丰富和拓展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

  田兆元:当龙舟竞渡成为主体,曾经作为主流的凤舟竞渡与浴兰习俗开始淡化。同时,因为浴兰习俗实施难度高,简单易行的插艾叶习俗便占据主流。尽管如此,这些传统的习俗并未完全消失,它们在民间仍被传承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和地方特色,展现出端午节庆的多元性和生命力。

  我们在传承端午节庆文化的同时,这些曾经的端午多元表达也应该得到尊重,如凤舟竞渡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的雅致气韵与健康价值等,这些都是值得弘扬的端午传统。我们不能只传承龙舟竞渡、插艾防疫等叙事,把丰富的内容简单化、多元的价值单一化,而是要从文化谱系的视野出发,在整体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中发掘创新其传统价值,构建富有活力的节庆叙事。(完)

  受访者简介: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俗学,非遗保护与资源转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多项,相关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担任多项文旅项目策划顾问。

  整体来看,首批14只基金产品在去年四季度的基金规模变动较为稳定,其中9只基金规模增长,超七成产品在去年四季度期间的收益率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投资者实现了超额收益。14只产品在四季度期间合计实现基金利润1.64亿元。

  记者 蒙婷婷 舒娅疆

  在“稳存量、扩增量”的基础上,我国外资“提质量”也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引进外资促进了关键领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引擎”。其次,外资的来源更多元。来自韩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26.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市场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投资不断增长。再次,外资的区域分布更合理。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资吸引力逐渐增强,外资流入增速分别为28.6%和24.6%。可以说,我国吸引外资在2022年实现逆势增长,出现了“增量提质”的态势,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活动现场节目精彩纷呈,纪念馆一件件精美的馆藏文物让观众穿越历史,重温难忘岁月。一本精心保存的同学录,记载着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生活的印记;一张泛黄的合影背后,是周总理与京剧名家马连良之间真挚赤诚的金玉之交,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传统艺术、尊重艺术人才的坚实佐证;天虹服装厂工人为邓颖超缝制的丝绵袄,无声诉说着天津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情真意切;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近半个世纪的鸿雁传书,让人们领略伟人独有的浪漫和挚爱真情……每一件珍贵文物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敬仰与怀念。曲艺歌《海棠花开》、朗诵《海棠依旧》、《红叶情书》、歌曲《如愿》等,让观众通过海棠、红叶等物品领略周恩来、邓颖超夫妻之间的挚爱真情。我国著名雕塑家、纪念馆大型雕塑《高山仰止》的作者庄征的女儿庄雪阳向观众们讲述了25年前庄征先生创作《高山仰止》的感人往事,随后,她和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秀山画会副会长刘强一道,将长达5米的艺术长卷捐赠纪念馆,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起宝接受捐赠。这幅长卷涵盖书法、国画、篆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南开校友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表示,中国是出境旅游消费大国,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必将给旅游目的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期待中国游客前来探索巴西魅力,相信未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更加频繁,推动世界互联互通。”

  事实上,AI绘画早已火爆全球。第一张公开展出的、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作品《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曾于2018年在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成交,那是一张由机器学习了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1.5万张肖像画之后自动生成的一张肖像画作品。

杨宗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