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四川共话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

来源: 格隆汇
2024-06-26 05:30:11

  当日,“京剧编演外国题材的实践路径和价值取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戏曲理论评论、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下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创作方法和路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话题研讨交流。

  郑传寅指出,以京剧特有符号体系去接收、传播外国文学艺术名著的“跨文化京剧”,是中国戏曲的创新途径之一。它们既向中国观众传播外国文化,又向外国观众传播京剧文化。

  “中国戏曲的伟大在于表演,我们用海外观众陌生的戏曲语言,演绎了他们熟悉的戏剧,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上海京剧院原院长单跃进回忆京剧出海的经历,该剧院用京剧演绎哈姆雷特,不仅丰富了京剧内涵、壮大了体量,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备受观众喜爱。

  “是否成功就是一个‘化’字,看中国戏曲元素能否融化西方经典。”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叶金援总结了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他发现,用京剧演绎西方经典剧目时,海外观众关注点会聚焦在表演形式上。因此,中国戏曲不单要“走出去”,更要在选好题材的同时坚持自己的语汇。

  就编演外国题材剧目,中国国家一级编剧严福昌指出,在价值取向上,编剧时应用文学诗 意、哲思逻辑和欢愉狂欢做支撑,同时要结合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精神内涵、象征与表现手法、写实与写意,实现中外文明互鉴。

  在海南文昌、万宁、屯昌等市县农村地区,许多人家仍保留着贴年画(主要为门神画)的习俗。腊月里,在门上贴上威武的“秦琼”“尉迟恭”,意味着过年模式正式开启。

  无论产于何地,年画匠人以巧思和巧手创作出来的年画作品,呈现了他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经典话剧吉祥好戏连台上演

  “一问一答、一学一练,真正让养殖户做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嘎拉雄浩尔在课程的最后专门设置疑难解答环节,对牧民不理解的内容和日常生产环节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1月16日,“双城万华——成渝地区漆艺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与观众见面,展览以约60件(套)来自成都、重庆两地非遗传承人和高校师生创作的漆艺作品,系统展示成渝双城的漆艺家们在延续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各地漆艺之长,用一雕一刻、一髹一涂、一刀一笔释放的大漆之美。

  <strong>“新打法”——勇于试水拥抱未来</strong>

李美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