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献实招

来源: 驱动之家
2024-06-23 06:55:05

  中新网合肥1月25日电 (记者 张强)1月24日晚,2024“安徽两会”首场“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举办,三位安徽省政协委员曾凡银、何云、方颖面对媒体,提出了他们对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建议和意见。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地域文化彰显徽风皖韵,道家学说、建安文学、程朱理学、徽学、桐城文派享誉全国,安徽的红色基因锻造形成了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老区精神、渡江精神等。

  安徽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凡银认为,安徽应系统科学保护好古城、遗址、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等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承好安徽文化的价值内涵,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摸清文化“家底”,进一步强化对长江文化的安徽标识、淮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

  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把握传统节日重要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将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

  曾凡银还建议,发挥学术研究力量讲好安徽故事,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何云建议,安徽要设立文化公共交通专线和站点。黄梅戏、徽剧等地方戏曲是安徽的文化标识和响亮名片,城市公共交通作为群众接触城市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同时,安徽应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科技+文化”“科技+旅游”等业态,不断创造更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徽文化,整理和完善部分景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方志里的人和事,并将整合出的资料制作成主题文化旅游线路。

  此外,安徽还需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加大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促进相互间贸易交流、资源互补和文化融合。

  民建黄山市委会主委,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方颖认为,安徽各地应结合实际,梳理历史文脉,实施活化利用,举办文旅活动,加大人才建设。黄山市也在积极争取全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国家徽学研究院申报设立工作,支持建设中国徽商博物馆等。

  近年来,国潮热度持续攀升,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风靡全网,《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城市出圈的密码、游客旅游的首选地。

  方颖说,推动安徽全省博物馆创新转型,让安徽文物“热起来、活起来”,从而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推进数字展馆建设,举办精品体验展览,打造特色城市地标,建立文物研学基地,持续增强品牌影响,抓住年轻群体偏好。

  据介绍,近年来,黄山市累计主导制定标准235项,层次和规模位居安徽省第一方阵,有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

  当然,春节在海外也有许多因地制宜的创新,比如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国城,会有中国农历新年巡游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在一些欧洲国家则会以中国新年音乐会等形式庆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家庭,还会制作融合南洋风味的“年饼”作为新的“年味”……在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得以交融互鉴。

  中新经纬注意到,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8日发布的消息,今年春节假期成都文旅经济迎来新年“开门红”,该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37.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31.4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5.2%、76.4%,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86.5%、75.4%。湖南省文化旅游行业统计监测系统显示,截至1月27日14:00,长沙市列入全省统计监测范围的26个景区监测点,在春节假期累计接待136.1337万人,实现营收4149.004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7.65%、55.44%。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兰州1月28日电 (闫姣)演皮影戏、吹糖人、唱社火……连日来,甘肃省年味浓厚,文化“流水席”引来游客,线上线下观赏非遗节目、博物馆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尽管全球影视行业都遭遇广泛的冲击,美国业界甚至认为美国电影市场再也回不到2019年,我国影视行业也一度不被看好,但我国电影产业却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流浪地球2》就深刻说明,我国电影的文化工业水平,不仅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滞不前,反而达到了新的高度。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8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28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18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快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有序落户城镇。充分尊重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积极稳妥推广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未落户搬迁人口。依法保障已落户城镇的搬迁群众在迁出地农村的合法权益。(中新财经)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刘亮)连日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全力做好春运疫情防控、运输安全和服务保障各项重点任务,确保民众平安健康便捷舒畅出行,多项数据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

陈雅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