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清”装上阵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5-18 07:19:27

  你是否也在朋友圈“晒”过蓝天?

  2013年至2022年,我国GDP翻了一番,但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

  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1/3;核电发电量达到4332.6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超2760亿千瓦时……

  “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清洁能源迈出巨大步伐。

  绿色产业如何从跟跑到领跑?

  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以光伏产业为例,最初,我国光伏产业受核心技术水平限制,成本高居不下。随着产业链各环节配套企业迅速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硅片”是光伏组件的关键性基础材料,在TCL中环的“G12太阳能单晶硅片”生产线上,高精度金刚线切割出的210mm大尺寸轻薄硅片,能实现700w+组件功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电力成本。

  当前,中国光伏硅片产量已占全球产量90%以上。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光伏产品超300亿元。

  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国光伏企业仍在持续锻造国际竞争优势。

  新型储能难题如何攻破?

  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能发展步伐也 得跟上。

  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等多种功能。

  从充换电站到新能源场站、电网调峰调频,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这背后离不开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在美克生的储能管理系统中,动态监测、实时诊断、预警分析、运维策略、跟踪反馈等多项功能实现高效整合。该系统不仅可提前7-15天识别出潜在的热失控风险,还能帮助储能电站提升3%至5%的容量。

  2023年,新型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较2022年底增长超260%。在国家政策和技术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趋势逐渐呈现。

  绿色电力如何惠及更多民众?

  提高清洁能源的全球可及性,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的贡献不可忽视。

  以风电为例,全球市场上约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2023年全球前五大风电整机制造商中,中企占四席。

  大幅降低成本,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全球可及性的关键一环。4月18日,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正式进入塔筒吊装阶段。该平台总容量达到16.6兆瓦,其双风轮设计能够捕获更多的风能,进而降低度电成本。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得益于科技创新,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更低碳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绿色的新动能。

  邓勇表示,国内某些中药材信息咨询公司的功能开始变质,从刚开始从事价格发布、交易撮合、提供仓储、买方采购、代卖方销售转变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进行中药材炒作,甚至于引进资本对中药材市场进行操控,推动药材涨价。

  “我们的教育,整体上还是比较封闭、标准化,不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思想观念都还比较封闭,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足,被一种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束缚。这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共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会表现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是中方的期待。习近平6月19日在北京会见到访的布林肯时表示,“中方始终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健康稳定,相信两个大国能够排除万难,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希望美方采取理性务实态度,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坚持我同拜登总统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把有关积极表态落实到行动上,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辛格此次访华受到了中方高度重视,传递了两方面的信号。一方面,这体现出中方对于基辛格在推动中美关系“破冰”及建交方面历史性贡献的尊重。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市长沈宏宇说,在这起事故中,暴露出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深入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3专项行动,特别是对校园、体育场馆、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彻查,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说实话,在农村,合同很多时候就是一张‘纸’。”电话里,杨小强笑着说。这是农村的现实,他不抱怨,只是想方设法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把控风险。2022年初,杨小强和张明霞还清了债务,如今,他们始终能留着几十万元的现金保底,再也不用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沈忆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