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配音侵权案宣判 声音也有人格属性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5-11 17:41: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网络空间中出现了许多“声音工作者”,以生产解说、配音等相关的数字产品为生,然而随着技术发展,模仿人声用AI生产内容逐渐普及,不仅一些具有辨识度的名人声音被滥用,许多“声音工作者”的声纹信息也遭遇侵权风险。那么,法律条款中对于声音是否有规定呢?

  笔者了解到,《民法典》首次制定的声音的相关权利,在第1018条中规定,肖像是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同时,在《民法典》第1023条中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所以,声音权即声音的可辨识性,具有人格属性,可以作为一项人格权益保护的条件。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 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声音权包含人格属性、可再现性、可识别性和可固定性。另外,特定人的声音可以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属性,被侵犯不仅会造成人格损失,更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深入地与网络和人工智能连接,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基础的个人信息,面部、声音信息也可能脱离我们的主观控制。笔者认为,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判决,将更好地规范网络空间人格属性素材的使用。相信以后,互联网平台和个人对于声音的使用也会像图片、肖像一样,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每个声音数据都可以被追溯,保障其所有者的权利不受损害。 评论员 刘浏

谁能拒绝这样一份美味的早餐呢?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四川泸定1月27日电 题:春节不停工 四川海螺沟景区重建忙

  迪特福特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可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当天。如果你打开他们的官网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医、中国文化、中国旅游项目,还是太极拳、中国功夫,一应俱全。只不过有些介绍当真是画风清奇,令人忍俊不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热爱与了解本就不是同一个事物,后者来自于理性,前者发乎于内心。况且,真正的热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只会因越来越多的了解而逐渐加深,这群可爱又淳朴的德国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7日电 (李鸿飞)当一趟趟春运列车满载着旅客奔向团圆的时候,无数乘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旅客默默守护。在他们中间,有第一次参加春运的新警,亦有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列车的老警。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初心热爱,在各自的岗位上,一笔一划描述着属于自己的警路历程和“起点”故事。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中,白鹤滩水电站巍峨耸立,滔滔江水被拦截于此,一湖澄碧映青山,蔚为壮观。

  “要展现民生故事,真实度要非常精准,每个人都可以对标自己的生活。如果戏剧感太强了,大家立马就会觉得游离。”导演徐纪周在阐述作品风格定位时如是说。《狂飙》以2000年、2006年、2021年为时间节点,三幕全景讲述了这个横跨二十余载的故事,于宏观处,有能勾起不同时期过往回忆的场景设置;于细微处,能看到警服汗衫的颜色变化、电脑从台式到薄显示屏的转换、充满记忆感的小灵通……大场景和小细节的高度写实,在视觉上呈现足够的代入感,让观众在时代坐标中找到相应的定位。这种沉浸式的社会大环境复原,相当于为人物命运搭好了空间巨大的舞台,戏剧感张力十足,格外耐人寻味。

王彦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