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得代销私募?银行人士:确在征求意见,私募:未有新消息

来源: 企业网
2024-06-09 16:36:46

浪小辉警辉系列酒店「好きな人がいるのならcその人となんとかするわけにはいかないの」とハツミさんは少し考えてから言った。  方案明确,户籍从市外迁入沈阳市的,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育儿补贴。三孩育儿补贴所需资金由区、县(市)财政承担,市财政对区、县(市)财政实际补助金额给予50%补助。UbUD5qQ-j9TnzJkMZq71XrHwYtfa-银行不得代销私募?银行人士:确在征求意见,私募:未有新消息

  记者李域  深圳报道

  “没定,还只是征求意见。”针对 “商业银行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等市场传言,有银行人士近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监管还在跟银行沟通。”不过,也有银行人士表示未收到明确的文件通知。

  此前,有市场传闻称有关部门将修订商业银行代销私募投资基金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不得代销本通知规定范围以外的机构发行的产品,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或通过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的方式变相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债券、实物贵金属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此,有银行人士反馈确实在征求意见中,监管近日在与各大银行沟通。

  “我们看到相关消息了,也在持续关注。”北京某头部私募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收到什么新的消息。

  “私募行业正在加速出清。”在多位私募人士看来,如果征求意见的相关内容后续执行,那么对于私募行业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银行是私募代销主要渠道,当然也会波及银行等代销机构”。

  银行人士:还在征求意见 

  2016年,原银监会曾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代理销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委托,在本行渠道(含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向客户推介、销售由合作机构依法发行的金融产品的代理业务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代销业务必须是受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委托。

  因私募机 构不持有证监会管理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因此商业银行不得直接代销其发行的私募投资基金。

  据介绍,银行私行不能代销私募基金,但是可以代销信托,因此目前的普遍操作是,由持牌信托公司发行信托集合理财计划,也就是阳光私募方式,然后聘请私募机构出任管理人,相关产品即可在商业银行渠道内进行销售。

  对于最新的消息称有关部门将修订商业银行代销私募投资基金相关规定,银行人士反馈在征求意见。

  事实上,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掌握着非常多的高净值客户资源,是私募最重要的代销渠道之一。

  据悉产品最终累计募集金额达45亿元,主要来自银行渠道代销,招商银行排第一,代销金额超10亿,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紧随其后。

  有银行人士表示,私募是高净值客户的主流选择,如果商业银行确定不能代销,对行业影响应该不小,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私募基金,这些私募基金的银行客户占比较高。

  私募人士:未收到最新消息

  2023年以来,在监管持续发力背景下,私募行业在加速扶优限劣。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基协注销了2537家私募的登记,其中协会注销、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的分别有1905家、584家、48家。从机构类型看,全年注销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分别有1725家、730家。

  值得关注的是,在注销类型上,不同于2022年,2023年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明显多于主动注销。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注销超800家私募。与此同时,多家私募机构受到中基协的纪律处分,一些违规行为严重的私募机构,还受到辖区证监局的调查和处罚。

  对于最新的市场消息,北京某头部私募人士表示会持续关注,目前还没收到什么新的消息。

  有私募人士表示,未来如果失去银行这一重要的代销渠道,那么将对私募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小私募会进一步被清理,以后主要还是业绩比拼,引导管理人把业绩做好。”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如何克服劣势做好业绩成为摆在私募机构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责任编辑:常福强

  首批次人才房共吸引了15294户家庭参与认购,远超4422套可售房源。然而,4422套可售人才房中,最终仅有1930套房源被选定。

  给自己戴上的“90天冲刺”高帽挺新鲜,但说来说去,换汤不换药,要么是抹黑污蔑中国的陈词滥调,要么是打压中国、试图维护美国霸权的自私行径。以“关键基础设施”为例,中国何曾威胁过美国的基础设施?反倒是美国一方面发动多场战争,摧毁了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大搞“黑客帝国”,威胁其他国家“关键设施”。

  贾若祥谈到,从整体来看,沈阳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需要瞄准“五大安全”的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培育更多能够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