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开放 文化综合体再升级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23 18:46:48

  中新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徐婧) 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22日开放。此次开放的三座“馆中馆”均位于“森林书苑”的“书山”之中,随三馆开放,北京城市图书馆这座多元文化综合体将为读者带来更多阅读体验。

  非遗文献馆位于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层东南侧,以“非遗文献”和“北京地方文献”为特色,利用文献可视化技术,结合主题展览、沉浸阅读、互动体验等形式,营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主题氛围。

  该馆收录的非遗文献覆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领域。今年,非遗文献馆特别推出“应运而生 典亮非遗——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结合馆藏非遗文献,以大运河为线,从口头传说、节庆民俗、表演艺术、中医武术、传统技艺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与个性,彰显三地深厚历史底蕴。

  位于西山体二层的古籍文献馆秉承“保护、传承、创新”的建设理念,打造集古籍收藏、阅览、展示、体验、阅读推广于一体的主题场馆。这里装饰风格典雅素净,纸墨之香与樟木书柜的芳香迎面而来,读者在此翻阅历史长卷,可沉浸体验古韵新生。此次开放的服务空间有历史文献阅览、中华经典传习所、研讨室与白河驿。

  其中,历史文献阅览位于古籍文献馆南部,《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等新印古籍和古籍类工具书、专题图书以及各类古籍数据库资源供读者在馆阅览。阅览室配置仿明式家具营造古人书房景致,让读者切身体会古人读书雅趣。

  中华经典传习所推出“纸上千年”智慧展陈,以中国古代书籍发展史为时间轴,从书之源、书之盛、书之藏、书之修等角度,融合传统展示形式和AR、VR等数字交互方式,生动展示古籍修复知识和技艺。这一区域还设有传统文化教室、修复材料展示区、古籍修复体验区等,读者可参与古籍修复体验、典籍精读等特色活动。

  东山体二层的艺术文献馆兼具各类艺术形式,融文献阅览、展览展示、艺术体验、艺术创作、沙龙活动、美育普及于一体,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专业声音场域和优质视听体验,是活化馆藏、开展社会美育的公共文化新阵地。

  艺术文献馆设有黑胶殿堂、艺术沙龙、北京声音馆、艺术文献阅览等区域,馆藏资源以黑胶唱片为主要特色,同时配有艺术理论、美术设计、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和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图书资源,其中不乏图册、画集、摄影集等大开本典藏级图书。

  在黑胶殿堂,主展墙展示着1903年至1964年以“北京的旋律”为主题的72张馆藏 珍品老唱片。读者可在线上、线下预约6台黑胶唱机,现场选听千张现代黑胶。

  北京声音馆通过文化艺术展览,让声音以“看得见”的形式传播,同时打造了“声游北京”首个北京声音数字资源平台,独家上线北京民歌,将北京传统音乐全新采录,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北京文化。(完)

  据悉,RCEP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是中国迄今为止商签的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协定。此前,RCEP已在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成员国生效。(完)

  回顾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历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季启明表示,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成功实施神舟十五号任务,19个月内,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堪称完美,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积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的加速度。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天宫”在建造阶段已经进行了数十项在轨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国际上第一次完成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

  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从气候角度看,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型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

  2022年影院大面积停业影响电影产业加速运作。猫眼数据显示,2022年有长达46天全国影院营业率不足50%,其中三分之一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带来影院效益的下降。除去影院开工率外,片源供给减少也影响了行业的复苏,近三年国产电影总数只有2017年-2019年的八成。

  ——持续推进融合之河建设,沿线地区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与天津、河北建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会商机制。2022年6月24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迈出重要一步。连续三年与杭州市共同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两地签署了《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明确了双方共同开展文化活动、产业合作等工作机制,开创以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合作新模式。

张雅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