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辐射强?没有科学依据

来源: 直播吧
2024-06-23 14:45:09

  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辐射强,长时间驾驶不利于身体健康”等说法在网上传播,引发不少车主和消费者担忧。事实如何?记者进行了求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上述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首先,法律法规对新能源汽车电磁辐射强度有具体限定。其次,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放眼来看,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出现过相关案例。

  据悉,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人们谈之色变的核辐射就属于电离辐射。2017年,电离辐射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以及车内电子电气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是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频电磁辐射等。

  国家政策法规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即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和抗干扰能力的综合评定。2017年12月1日,《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正式实施;2019年7月1日,《车辆电磁场相对于人体暴露的测量方法》实施。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建立了《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其中也有人体电磁防护专项评测类目。

  不止于此,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电磁辐射也做到了层层防护。据小鹏汽车技术团队人员介绍,他们在汽车电磁辐射防护方面,从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多方位考量,比如高压零部件会以金属外壳屏蔽辐射,高压线则选用双层屏蔽电缆,并保证高压大电流线不进入乘员舱。

  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与传统燃油车相差无几。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300kHz以下的低频区域,国标对于低频磁场的辐射安全标准限值定为100μT,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据多方测试,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大部分工况时,车内不同位置的磁场辐射值都在1μT以下,仅为安全限值的百分之一。

  另外,记者也查询到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的2023年12月“科学”流言榜也对“新能源汽车辐射强会致癌”等类似说法给出了解答: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云飞浪卷,海天一色。编队正在某海域开展综合补给时,突遭“敌”机抵近侦察。急促的警铃声响起,一场应急处置演练拉开战幕。

  从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到跨省招工、接人返岗……春节过后,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加速,用工需求激增,劳动者求职热情高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并从多方面部署系列举措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

  近日,在厦蓉高速湖南桂阳互通处,一辆白色小车在途经匝道入口时突然向右变道,后方车辆来不及避让与其发生碰撞,场面十分危险。

  <strong>这些“啥都懂”“啥都会”机器人给我们带来震撼的同时,还提供了哪些思考和启发?</strong>

是江门市的原点。

节振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