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研制成功

来源: 上游新闻
2024-06-10 09:31:25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智能穿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研制成功

  你见过穿上身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吗?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你期待它们能带来哪些神奇的功能?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用这种纤维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这一突破性成果,为人与环境的智能交互开辟了新可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智能可穿戴设备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智能纤维的开发多基于“冯·诺依曼架构”,这意味着智能纺织品仍依赖于芯片和电池。这使产品的体积、重量和刚性大,难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需求。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非冯·诺伊曼架构”的新型智能纤维,有效地简化了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的硬件结构,优化了其可穿戴性。

  该研究实现了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信号传输等功能集成于单根纤维中,并通过编织制成不依赖芯片和电池的智能纺织品。

  “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的纤维,到底有什么奥妙?在日常生活中,散布在环境中的电磁能量又是如何“传递”到纤维上的?

  该研究提出把人体作为能量交互的载体,开辟了一条便捷的能量“通道”。原本在大气中耗散的电磁能量优先进入纤维、人体、大地组成的回路,恰恰就是这一“日用而不觉”的原理,促成了“人体耦合”的新型能量交互机制。

  在添加特定功能材料后,仅仅经过人体触碰,这种新型纤维就会展现发光发电的“神奇一幕”。

  “这款新型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所采用的均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原材料。芯层为感应交变电磁场的纤维天线(镀银尼龙纤维)、中间层为提高电磁能量耦合容量的介电层、外层为电场敏感的发光层。原材料成本低,纤维和织物的加工都能够用成熟的工艺实现,已具备量产能力。”论文第一作者、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伟峰说。

  该研究还展示了这种基于人体耦合原理的智能纤维的几种应用:在不使用芯片和电池的情况下,实现了纤维触控发光、织物显示以及无线指令传输等功能。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侯成义介绍:“这种新型纤维能够运用到服装服饰、布艺装饰等日用纺织品中。当与人体接触时,它会通过发光进行可视化的传感、交互甚至高亮照明,同时还能对人体的不同姿态动作产生无线信号,进而对智能家电等电子产品 进行无线遥控。这些新颖的功能有望拓展电子产品的应用场景,甚至改变人们智慧生活的方式。”

  课题组组长王宏志教授表示,未来将深入研究如何让这种新型纤维能够更有效地从空间中收集能量,并以此驱动更多功能,包括显示、变形、运算、人工智能等。

  高 坤 本报记者 王 春

  “现在条件比较好的信托项目投资100万元年化预期收益率也就在6%左右。”一家总部位于华北地区的信托公司理财经理介绍称,“市场所有的项目综合成本都下降了,银行理财破净也成为常态,信托产品收益率也呈现普降的情况,相较去年同期大概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物流是工业经济的“大动脉”。两江新区果园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在这里无缝连接。1月29日,伴随着一声火车鸣笛,一趟由13节车厢组成的列车从果园港出发,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往东南亚。作为内陆开放的重要港口,果园港1月21至31日共有6趟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往东南亚、4趟中欧班列发往欧洲,让企业产品及时到达海外客户手中。

  “小六子”逆袭的故事要从改革开放讲起。1984年起,昆山抓住机遇、奋起直追,靠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实现农转工、内转外的转型和崛起。

  平安证券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可能保持积极。然而,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 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美联储“放鸽”有些过早,继而使通胀反复风险、货币紧缩重新加码的风险上升。

  2023年1月27日,插画博主洛柒在社交平台直指AI滥用问题。“版权图片在机器学习上被滥用,不法盈利,以及所谓‘进步’的论调和对艺术家本人的指责,构成今天的局面。”

  梁晓叶并非“独身主义”,她想等到30岁再结婚。她发现,稍年长的、拥有一定资源积累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我现在自己都养不活”。

林承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