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专家杭州解析:“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5-29 08:48:54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 (张斌 胡楠)苏东坡到底长什么样?在后世人眼中,这个问题有不同解读。今年4月以来,浙江图书馆推出“意象东坡——浙江图书馆藏苏东坡文献展”,引发观展热潮。

  近日,在浙江杭州,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做客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带来主题讲座“苏轼肖像的形塑与传播”,和读者一起重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

  朱万章集中梳理、展示了100多幅图片,介绍苏轼存世图像的变迁,解读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绘制的不同形象的苏东坡,从而更深理解图像背后映射的苏轼人文世界在同代乃至后代被接受程度、影响力的演变史。

  这些苏轼画像,是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浙江图书馆、湖南博物院等地的馆藏。画像作者有的是大家熟知的名家,比如元代画家赵孟頫,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甚至还有无名氏。

  朱万章介绍说,这些东坡画像有独立整身像、独立半身像、木刻(版刻)像,以及在宋元画迹基础上进行传移模写的苏轼像拓片、在《西园雅集图》《东坡笠屐图》《东坡退朝图》《赤壁图》《眉 山翰墨图》等故事画中的苏东坡小像等。

  “根据画者所处的朝代,与东坡关系的远近,并与相关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可以判断,有些画像更接近东坡真容,有的则主要是画者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自我投射,是一种艺术创作。”朱万章说。

  根据朱万章的研究,苏轼的基本面貌特征大约是脸颊清癯,右颊有几颗黑痣,胡须稀疏、中等身高,爱戴东坡巾(东坡帽)。

  朱万章提到,相比较历代文人,苏东坡也许是传世画像最多者,仅手绘的画像就有100多种——为何东坡有如此多的画像传下来?他认为,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苏东坡在文学、书画等方面的杰出造诣影响后世深远,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对象。北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元明清以来更是层出不穷。

  其次,基于对苏东坡及其文学、艺术的推崇,不光在中国,甚至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为苏轼祝寿的习俗,“寿苏会”也成为苏东坡画像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抛开东坡具体长相的具体细节,东坡留给人们最动人的,始终是那种洒脱自由、不凝于物的飘逸诗意身影。

  “每个人心中的东坡形象,往往是自己理解的东坡。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朱万章说。(完)

  与传统种植不同,一个个新技术将大棚“全副武装”起来,番茄从育苗到结果,实现了全周期的数字化,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可控,而且产量非常可观。而科技感满满的设备也让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杭州1月12日电 (谢盼盼 张紫懿)时至今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浙江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和脉络展示上的贡献如何?“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一辑)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三)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对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和结构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需要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填补重要区域和重要物种迁地保护空缺,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生物安全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互花米草、松材线虫等入侵物种的监测和治理。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履行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公约义务,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夜幕降临,矗立在大街小巷的路灯、彩灯、花灯点缀着城市的夜空,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儿,也照亮着人们回家的路。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伏天,有一家下水道堵了,咱所的许刚一只手拿铁钩,另一只手戴上手套伸到便池里面,硬生生给‘掏’通了。”73岁的矫淑芬说。

  从买地券遗存内容可知,该墓建造年代为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墓葬是因地震导致郭氏祖茔受损,后人新筑此墓,原受损墓葬之遗骸迁葬于此,因此形成同族多人攒葬墓。

张玉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