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牵引着什么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17 04:06:17

  编者按:珠水奔腾,中流击楫。岁末年终再回眸,你会选择什么作为广东的年度字?我们的回答是“力”,奋力拼经济、勠力谋发展、聚力惠民生……

  立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广东,使出了什么力,交出了怎样的年度答卷?

  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南方日报、南方+特别策划推出“‘力’道广东——且行且思2023”融媒体系列报道,尝试用六个力:牵引力、支撑力、爆发力、平衡力、共生力、向心力,来度量思忖广东这一年,加足马力再出发。我们相信,志之所趋,力之所向,行而不辍,无远弗届。敬请垂注!

  陈明诗 胡良光 曹斯 丁建庭

  在国际舆论场中,“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这个IP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连着的广东、香港、澳门,化学反应也在不断产生,甚至广泛溢出。

  2023年,一个关于身份的说法“出圈”——“我们都是大湾区人”。它由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女士引出,并给予了巧妙解析:“大家同饮一江水,同享千年岭南文化,都喜欢吃皮蛋瘦肉粥,也都具备同样的吃苦耐劳的品德。”所以,香港人、澳门人、广东人,都是大湾区人。

  因缘际会,和合而生。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绵密的星带,是璀璨的光海,更是强大的牵引。

  “湾”有引力 内通外达

  打开世界经济版图可以发现,“前三强”美国、中国、日本,都有硬核的湾区“压阵”。

  相比“ 老成”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后起之秀,却被视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要求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

  牢记嘱托,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东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其中,“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位列“十大新突破”之首,足见其重要性。

  年终回眸,这个kpi进度条已经拉满。

  “湾”有引力,流动的、通达的粤港澳,每天书写着生动:

  “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落地,“粤车南下”明年可期;股票“深港通”、债券“南向通”、利率“互换通”等政策实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丝苗米、凉茶、楼宇、冷链等越来越多领域拥有“湾区标准”;港珠澳大桥游开始试运营,开通首日游客争相“打卡”,一票难求;“经珠港飞”客运项目正式开通,粤港合作站上新风口……

  “湾”有引力,开放的、共享的粤港澳,处处遍布着机会:

  “齐齐揾,齐齐发。”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一年来,广东高效推进粤港澳协同合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不断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赢得国内外巨头真金白银的“信任票”。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肇庆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二期)等一批大项目接连落地。

  大湾区澎湃向前的每一步,无不牵引着内与外的交融,构建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湾区“style” 向新向上

  从全局谋一域,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种子选手”,不仅是探路者,更要担当牵引者、示范者。

  如何增强发展新动能、锻造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高水平建设重大合作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1+1+1>3”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

  今年以来,广东携手港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春第一会”辐射湾区,聚焦创新驱动,不断做深做实三地科技产业合作,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湾区有底,务实求新。

  “天河二号”算力实现大湾区城市全覆盖,“鹏城云脑Ⅱ”支撑近千个国产AI模型训练任务与AI算法发布,东莞松山湖诞生国内首台中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广东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新三样”出口亮眼……

  报告显示,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9万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同样实现全国“七连冠”,“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大湾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湾区有招,平台赋能。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轮驱动”,各司其职,为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加速度”。

  不久前,大湾区内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落地。深港“双向奔赴”,顶尖科学家加速聚集,重大科研机构云集,一个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正在加快崛起。

  难走的路往往是上坡路,无限风光在顶峰。向上攀登,用新突围,“湾区style”迈向C位。

  湾区活力 中国风范

  早上开车过桥到珠海喝个早茶,然后再到珠三角看风景、谈生意,这已经成为一些香港居民新的生活方式。难怪有人会说,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区”。

  湾区同心,好戏连台。

  年初,广东省2023年春茗在港澳分别举办,三方携手上演“老友记”。9月,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如约而至,架起一座人文之桥。如今,三地正紧锣密鼓筹备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全国人民献上“体育盛宴”。

  湾区同频,你来我往。

  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山海连城,大湾区人同享舒适风景。教育、医疗、社保等更加畅通,已有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横琴迎来“澳门新街坊”,“串门”越来越方便。周末“反向代购”“反向海淘”热力十足。

  湾区同台,梦想可期。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生机勃勃,大湾区成为粤港澳青年创业热土,珠三角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约40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约5500人。

  大湾区,牵引着什么?

  牵引着改革的勇毅、开放的气魄,绽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活力湾区,领跑中国;读懂湾区,读懂中国!

  这趟班列从河南新乡经开区国际陆港铁路货运场站出发,开往近2000公里外的广西防城港市,装载了70个标准集装箱的汽车配件、机械设备、游乐设备等货物。据了解,这批货物抵达防城港市后,将发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

  下好优化营商环境“先手棋”的同时,上海还全力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眼前这个占地100亩的先进制造业研发项目基地,不久前项目刚刚动工,总投资35亿元,计划年内竣工投产,未来将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技术研发实验基地与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新材料检验测试平台。

  短期以提升居民消费预期为重点,加快优化消费政策。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当前,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有基础、有条件,但也面临挑战,突出表现在消费预期转弱方面。短期内尽快提升消费预期成为政策调整的关键。为此,一是全面梳理限制消费的行政性规定,取消或者逐步放松不适应形势的消费政策,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在住房、汽车等领域的改善型消费需求。二是加快拓展和创新消费新场景。鼓励更多线下消费线上化。鼓励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鼓励“互联网+流通”发展。推动吃住行及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线化,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三是鼓励传统消费拓展服务新业态。例如,充分利用智能感知设备,大力发展小众旅游、定制旅游、电影旅拍等,使旅游这个传统消费业态派生出更多的新业态。

  在扶持项目类型上,与2018版《实施细则》相比,本轮修订中并不包括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项目的相关扶持政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指,为满足深圳市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融资需求,由小微企业作为投保人,以银行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接受该保险作为主要担保方式并向前述企业发放贷款。

  抓住春节假期消费特点,山西省各市围绕发放政府电子消费券、商圈集聚营销、网络促销等消费热点,以现代化、个性化、精品化为特点的消费升级纷纷呈现。各地着力打造新型消费亮点,注重打造融合旅游、线上直播,线上线下超值优惠、汽车消费、数码乐购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型消费场景。

  据国信证券数据,2021年迪士尼收入中,主题公园和度假村占比仅25%,媒体网络业务收入占比75%;NBC环球的主题公园收入占比仅16%;派拉蒙每年在IP打造上花费超过数亿美元。迪士尼通过线上影视娱乐和线下主题公园双重渠道实现变现,核心在于掌握了丰富的世界顶级IP资源,影视、公园、衍生产品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区别于国外主题公园大多从IP延伸到主题公园业务的发展路径,本土主题公园大多缺乏优秀IP,在发展初期容易同质化,从而陷入“一年兴、两年旺、三年平、四年下、五年关”的“魔咒”。

陈筱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