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

来源: 人民网
2024-06-23 17:03:03

  中新社三亚6月22日电 题: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

  中新社记者 李纯

  “水下500多米的海底,非常安静,只能听见潜航器电机的声音,还有水压下舱体发出的‘砰砰’声。”回忆起第一次驾驶潜航器下潜到如此大深度的经历,服役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的余双江,对当时看到的海底景象仍然记忆犹新。

  做了10年潜水员,余双江决定走出舒适圈,转型成为一名潜航器驾驶员。他告诉中新社记者,想要到达超越人体承受极限的海洋深度,必须借助新型潜航设备,这也是海军部队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该支队近年来执行的多项任务中,载人、无人潜航器等一批智能装备的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该支队深潜救援艇、遥控潜水器等新质装备作战能力的生成,部队转型发展走上“快车道”。

  观察深海的“屏幕”从潜水镜扩大到潜航器观察窗,“接触”海洋的方式也从双手变成了两条机械臂。余双江说,不同于背着氧气瓶亲身感受海流,驾驶潜航器的很多操作需要靠“想象”。“驾驶员与潜航器要合为一体,不仅要理清水下作业思路,更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立体空间感。”

  机械结构、生命支持、水下操控……潜航器承载的系统复杂多样,涉及物理化学、数电模电等多个专业领域。余双江也坦言,即便有当潜水员时培养出来的“水下空间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自己仍要从零开始学习理论,逐步上手进行操作,目前尚在摸索阶段。

  为了加快潜航装备能力建设的步伐,中国海军部队也招收了一些高学历人才,黄昊就是其中一员。这位致力于“以科技带动战斗力”的年轻人,目前已是该部队潜航器队伍的骨干之一。

  “目前只是第一阶段。”谈及队伍的发展愿景,黄昊说,未来还要为官兵们创造更多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装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合二为一,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这位中国海军的新生代对“新质”也有自己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运用在装备上,我们能够完成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更高效也更安全。这也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官兵们要敢于突破‘舒适圈’,勇于创新,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未来可能的作战环境。”

  “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余双江说,关于这个问题,战友们曾有讨论,答案则是否定的。潜航设备的发展体现了一种进步,但水下的许多工作仍需由人来完成,因为“人的灵巧性是机器不能完全取代的”。

  他也提到,后续任务可以根据相关标准,明确哪些工作需要潜水员来做,哪些工作需要潜航器来做,哪些工作需要人员与设备共同完成。“各有职责分工,又能协作配合。”

  黄昊也提到,很多潜水员也转型从事新质防救力量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战争形态会有新的变化,不只有潜水员单一作业,同时需要运用潜航装备达到更大深度,协同配合完成难度更大的任务。“要 分析不同水下作业形式的优劣,做到扬长避短、相互配合。”(完)

  “对快递方来讲,优先直接上门派送、贵重物品建议与收件人协商择期派送,确实需要代收的,尽量选择智能快递柜、正规代收点进行投递。对快递代收点来讲,配备相应的场所、人员、设备等,妥善保管快递,规范快递收寄流程,认真核实收件人信息。”赵彬说。

  无独有偶,不久前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这是中山大学成立的首个学部,标志着学校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办赛,考验的是成都的综合实力,而作为东道主,成都还肩负着全力保障国家队参赛的重任。在紧张筹备世乒赛工作的同时,市乒校又接到国家队100余人要到成都备战集训的通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欧阳姗说,为了减轻发热门诊和急诊的压力,各科室派出会诊小分队前往急诊会诊、转诊重症患者。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救治下走向康复。与此同时,该院专门成立了新冠感染职工管理专班,慰问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协助感染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趁着晴好天气,出来采购一些过年家里用的饰品。”当日上午,绍兴市民周女士带着女儿一起逛年货市场,在他们的“新春购物袋”里,绝大多数是兔年饰品。

曹喜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