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老手艺薪火相传:榫卯之间纵览东方美学

来源: 快科技
2024-05-31 13:31:29

  中新网忻州1月10日电 题:400年老手艺薪火相传:榫卯之间纵览东方美学

  中新网记 者 杨静

  选料、画线、开槽、拼接……走进位于雁门关下的山西代县上官镇苏村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基地,该技艺第13代传承人张泽生正拿着凿子为木块凿卯眼。一榫一卯、一穿一插,一件古宅院屋顶的工艺品就完整呈现。榫卯之间,尽显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形成于明朝中后期,由明兵部尚书张凤翼族人创立,负责张氏宅院修建,同时承建本地官方古建筑的修缮和望族宅院的修建。此后,该技艺由十几代匠人薪火相传,历经400余年风雨洗礼,流传至今,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张泽生介绍,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广泛应用于雁门关地区古建筑建造、修缮。主要以榫卯连接的抬梁式木结构建筑为对象,应用木作(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瓦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等传统技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重建。

  在父辈耳濡目染下,19岁的张泽生开始跟随父亲从事古建营造实践,并基本掌握古建筑营造传统技艺。后来,在参与北京东岳庙修复工程时,他得到著名古建大师孙永林指导,营造技艺有了极大提升。

  与木头结伴30余载,张泽生认为,师傅传授的只是基本功,技艺大同小异。“古建筑修缮需要用心,亲自去现场感悟、上手操作,经过多年积淀与练习,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手艺。”

  张泽生介绍,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核心技术包括挂椽房顺望板做法、燕窝板阴契做法、建筑木材防变形技术、土坯墙基础植入技术、土坯墙修复技术等传统技艺。多年来,张泽生与团队先后承担了大同市华严寺、和顺县圣母庙等古建筑的修复工程。

  慢工出细活。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延续几百年,每一项工序仍为纯手工,所使用的工具也几乎为自己制作。“主要工具包括锛子、锤、锯、凿子等木工、泥工、石工多种工具。”张泽生说,步入新时代,在保留传统工具制作的同时,还使用电力创新了一些工具,改善制作工艺,提高木材利用率。

  此外,在技艺方面,近几年张泽生团队在还原一些濒临失传的工艺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在传统木作基础上,融入了石雕、彩绘、砖雕等工艺”。非遗技艺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力量。

  得益于技艺的成熟,张泽生与其团队接到的修缮任务和实践活动长年不断,但他也苦恼于技艺传承。该项技艺学习费时费力,拜师学艺的人不多,能坚持下来的更少。“断断续续有30多个徒弟,几乎没有年轻人,最小的也40多岁了,还有很多比我年纪大的徒弟。”

  目前,以张泽生为代表的张氏后人仍然是这一项目的实践主体,全族仍有100多人从事古建筑修建活动。

  近年来,为了使这一技艺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张泽生组建了山西雁门鼎信古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常年承揽古建筑的修复和重建工程。同时,分别在山西大同、山西代县、河北唐山建立古建筑营造基地。与原平农校合作,在代县营造基地建立古建筑修缮与仿制传习所,传授该项技艺,参与培训和实践的学生有100余人。

  此外,张泽生还组织对散落在匠人中的一些技艺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抢救和保护了一批即将失传的珍贵技艺。

  张泽生表示,未来五年,将继续完善现有技术培训制度和传习制度;组织专业人员收集与本项目有关的实物和历史资料,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和一所技艺陈列室;与相关单位合作挖掘收集、整理完成《代州古建筑营造技艺》专著;与更多高职院校合作,完善传习体系,使所有技艺得到传承和弘扬。

  “我儿子目前在学习古建专业。”张泽生希望这一行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完)

  忍着疼痛,巴合提亚尔和同事继续向前巡逻,很快,他们发现了一辆货车车厢上盖的篷布被大风吹落,车上装的30多吨精洗煤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为减少损失,民警和司机一起拉扯,想将篷布重新盖到车上。但风越刮越大,好几次民警差点被刮起的篷布甩出车厢。靠人力拉是不行了,大家开始想其他的办法。

  当时刘东亮心里就很清楚,考验机票代理们能不能活下来的首要因素就是现金流,此前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充足储备金的,很难撑得下去。

  火石坝村村民周强就住在代办所附近,接到通知,他套上棉衣就赶来取快递。“一直听说内蒙古的牛肉新鲜又好吃,就买了50斤,初三走亲戚时,各家各户都分点。”周强边开箱边说,今年自家的年货几乎全部通过网络购买,方便实惠。

  “之前经历过在公交车上过春节,没想到今年是在救护车上,不过能够在特殊时期为市民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回忆。”一句话道尽志愿者周奇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今年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我却能做守护万家团聚的急先锋。”简短的话语间流露出志愿者周峰坚定的信念。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张强说,“我们将加速推进精准诊疗与前瞻科研探索,持续提升高端医疗装备和服务的可及性,努力造福更多患者。”

  “目前焊接质量可控,一次合格率能达到95%以上,我们要将惠城南站做成一个精品工程,争取拿到鲁班奖。”王国胜自信满满。

杨德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