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挥水运科创力量 助推交通强国建设

来源: 股城网
2024-06-25 04:28:21

  中新网天津6月24日电 (尹倩芸)水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轻的比较优势,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记者走进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下称“天科院”),看其如何加快水运科技创新,助推交通强国建设。

  三峡船闸是长江船舶向上游航行的必经节点,由于上游经济发展加上水运需求释放,自运行以来过闸量便持续快速增长。据国家发 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预计,到2035年,三峡船闸通过货物需求将达2.2亿吨以上,急需建设一个新通道来满足目前水运及经济发展

  未来建成后,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将有效解决枢纽通过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据张明进透露,天科院前期的科研创新成果为工程前期论证提供了创新支撑,能够直接应用到工程建设中,“目前三峡新通道的项目研究进展整体还是非常快的”。

  除了工程应用研究外,天科院还积极推动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技术攻关。海底悬浮隧道又称“阿基米德桥”,是继跨海大桥、沉管隧道后又一种未来能够实现深海峡湾通行的交通方式,也是一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瞻性技术。

  天科院围绕该项技术组建研究团队进行攻关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明确了悬浮隧道新结构的复杂流固耦合机理,创新性建立悬浮隧道系统稳定控制方法,支撑了悬浮隧道整体方案设计,研究成果被海洋工程协会评价为整体国际领先。

  以海底悬浮隧道为代表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距离投入工程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天科院院长戴明新看来,前沿科技研究能够起到牵引作用,帮助科研院所实现有方向、有目标的攻关。

  当前,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天科院的6项试点任务也牵引推动其形成了面向国家战略的悬浮隧道关键技术、陌生海域建港关键技术,以及跨流域水运通道等为代表的新型科研供给能力,支撑并服务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深中通道、平陆运河、三峡新通道、国储基地等行业重大工程建设。

  <strong>——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重要讲话</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做生意讲“信”更讲“誉”。抛开成本与售价问题不谈,近年来特斯拉负面新闻缠身,“刹车风波”屡见不鲜,良好的消费者沟通及售后服务都要得到重视。

  计算光学成像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光学的物理极限,帮助人类触及“见所未见”的事物;智慧城市完成了精准映射、生成渲染、仿真推演等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将从单一场景演进至大规模城市数字孪生,辅助人类更“全知”地认识和管理城市;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了运筹优化和机器学习的联合驱动,将为人类在电网调度、港口吞吐管理、机场停机安排等实时变化的复杂难题上,提供更有价值的优化答案。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1/26/8330978446676873130.jpg" alt="" />

  3、对热带作物、水产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林美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