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日起启动2024年度职称申报工作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24 23:28:51

  2024年度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分五个阶段

  个人网上申报阶段从7月2日到7月23日。申报人登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http://rsj.beijing.gov.cn),点击“个人办事”栏目,注册登录后,选择“职称评审”模块,进入“北京市职称评审服务平台”,选择“我要申报”,进入“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系统”,选择拟申报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按照各系列(专业)基本评价标准及各评委会要求,客观、准确、完整填写个人职称申报信息。

  单位审核公示推荐阶段从7月2日到7月30日。用人单位登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点击“法人办事”栏目,选择“职称评审单位审核推荐”模块,进入“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系统”,审核申报人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并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按照管理权限如实填写推荐意见并提交。推荐意见作为评审委员会评审表决的重要参考依据。

  评审服务机构审核阶段从7月2日到8月30日。评审服务机构完成首次审核。申报材料不完整、不规范的,评审服务机构一次性告知申报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予以退回。

  个人缴费阶段。审核通过后,申报人按照评审服务机构通知的规定时间内通过系统网上缴费。逾期未完成缴费,视为放弃申报。评审服务机构将审核通过且缴费成功的申报人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答辩评审阶段从9月1日到11月30日。高、中级职称评审需现场答辩;初级职称不答辩,采用专家评议的方式开展。评审委员会按照分类评价标准对申报人进行综合评价,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申报人获得出席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数,可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此外,卫生技术、中小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技工 院校教师等系列(专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审工作流程及时间安排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评审服务机构安排为准。经备案实行自主评聘的高等学校、党校和部分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按照备案的工作方案自主开展评审工作。

  北京新增量子信息等8个职称评审专业

  根据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领域发展和职业分类要求,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发展势头良好、评价需求旺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增设新的职称评审专业。2024年北京市新增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网络安全、大数据、工程咨询等8个职称评审新专业,为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助推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促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同时,为解决职称申报过程中申报人提交业绩成果时限紧张的问题,进一步客观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工作经历、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成果,自今年起,北京市新增设职称业绩档案库,专业技术人才全年可通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中的“北京市职称评审服务平台”,随时上传工作中取得的业绩成果。

  今年各区承担工程技术系列初级职称评审工作

  为更好发挥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专业技术人才领域的作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职称评价体系,今年起,由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工程技术系列初级职称评审工作。同时紧紧围绕各区优势产业,将职称评价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人才聚集的向心力。

  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后,各区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承接相关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升级。

  2022年12月7日,秘鲁时任总统卡斯蒂略遭国会弹劾下台并被警方拘留,时任副总统博卢阿特当天宣誓接任总统职务。随后,秘鲁全国多地爆发抗议示威和罢工,要求释放卡斯蒂略,博卢阿特辞职,并尽快举行总统和国会选举等。

  “这些鸟类我都很熟悉,最近大群灰鹤在冰面聚集,还有绿头鸭等等,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要保护。”今年55岁的李国忠从小在衡水湖畔长大,2017年开始,他当起了巡湖员。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渐成常态,一方面,汇率弹性明显增强,能够更好地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愈发淡定、从容,市场主体行为更加理性成熟,“羊群效应”和恐慌购汇行为减少。但另一方面,随着汇率波动加大,也有一部分企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判断汇率走势、做出合理的风险规避行为,导致外汇风险敞口有所增大。以2022年为例,人民币全年走势跌宕起伏,前10个月即期汇率贬值幅度达12.7%,然而,随着防疫政策优化,经济复苏前景增强,市场信心快速恢复,人民币汇率快速反弹,自2022年11月份短短两个多月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达到7.7%,令不少企业始料未及。

  首道门票免费潮

  去年,中国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引发世界广泛关注。从中国航天员身上,我们看到了坚韧不拔、追逐梦想的精神,也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如今,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我相信,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必将实现更大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更大贡献。

  文/本报记者 褚鹏

林孟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