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人寿减持金融街,持股比例下降至10%以内

来源: 中华网
2024-05-30 11:56:13

  曾热衷地产股权投资的“险资”力量,如今正 在持续撤

曾热衷地产股权投资的“险资”力量,如今正在持续撤退。

  大家人寿由原安邦人寿更名而来,在金融街大股东中位居第三,其前两个大股东分别为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产品。

  公告显示,早在2021年9月5日时,大家人寿还持有金融街普通股股票421,555,101股,占金融街总股本的14.10%,随后大家人寿对其进行了多次减持。

  2021年9月6日~2021年12月22日,大家人寿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减持金融街股份119,313,520股,占金融街总股本的3.99%,已经完成持股变动情况通知及公告。

  最近的减持动作发生在2024年3月19日至2024年4月2日,大家人寿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金融街股份30,132,980股,占金融街总股本的1.01%。

  从减持金额看,今年3月,大家人寿公开卖出27642152股金融街股份,成交价区间为3.09元/股-3.37元/股;4月,继续卖出2490828股金融街股份,成交价区间为3.09元/股-3.16元/股;合计套现约0.93亿元至1.01亿元。

  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金融街272,108,601股,持股比例为9.10%。权益变动前后,金融街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从集体重仓、到如今密集“撤离”,险资与地产股的“爱恨情仇”有行业共性原因。

  克而瑞研报表示,险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已近20年,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包括举牌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参与投资公募REITs、通过公开市场独立或联合拿地进行合作、收购持有型不动产项目获取租金回报四大类型。

  对地产股票的重仓则始于2004年,彼时监管首次批准险资直接投资股票市场,2013~2015年房地产进入高景气周期,地产股因高股息率、低估值,成为险资配置资产的较佳选择,期间行业出现“金地控股权争夺战”“宝万之争”等多个典型案例。

  2016年《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监管对万能险的发行和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严管,险资的“恶意收购”现象才得以制止。

  “当前险资对房地产板块的配置热情不高,板块估值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基于对整个股票市场和个股的判断,险资调整仓位,清仓了遇险的地产股,减持部分业绩、盈利承压的个股。”克而瑞称。

  被大家人寿减持的金融街,同样业绩承压。目前该公司2023年业绩还未发布,从其过往数据看,金融街2022年营业收入205.1亿元,同比下降15.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6亿元,同比下降48.4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出现-3.48亿元亏损,同比下降178.19%。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频繁减持,但从绝对整体规模看,险资对地产股的持仓还不算低。克而瑞表示,2023年末仍有21家地产股前十大股东中险资存在入股现象, 其中13家地产股险资对其持股比例依旧超过5%,而2020年末险资持股比例超5%的个股数量也仅14家。

  “当前时点而言,险资对地产股的持仓并不低。险资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追求资金的安全性,而地产股高股息、低估值特性与其投资逻辑高度契合,倘若后续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回暖,险资对地产股的关注度有望形成新一轮的回流。”克而瑞认为。

  不过,与持有地产股相比,投资大宗不动产对险资更有吸引力。近年来,房企因资金问题频繁抛售资产,险资力量则入场“抄底”,持续投资大宗不动产项目。以平安人寿为例,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信息统计,目前其对五个大额不动产项目累计出资总额达到549.51亿元。

  业内认为,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险资的投资偏好也从公司债券、地产股票投资转向不动产项目的物权投资,平安、国寿、泰康、中邮等多家险资集中入局,加码商业综合体、办公楼、物流仓储、产业园区、养老社区等长期优质项目,未来险资对房地产的投资仍将集中在不动产领域。

责任编辑:李琳琳

  过去的一年像一根被拉开的皮筋,时间缓慢地被展开,当皮筋突然被恢复原状,会有人被弹痛得猛然惊呼。但这种疼痛简直不能被称为疼痛,那一声惊呼并没有什么意义。剧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观众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就像冬天结束后的大风,微尘、混乱、恐惧都会被压低,在天地都光秃秃一片的混沌中,钟声继续、灯光亮起。

  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院副院长玛格丽特·伊克波认为:“我们理解患者在无法获得全科医生预约时的痛苦和沮丧心情。但我们不能将责任归咎于全科医生,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一些二三十岁年轻人感觉咳嗽胸闷,来到急诊要求拍CT胸片,当分诊台护士希望把他们分流出去时,他们就跟护士吵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需要,进一步优化动员体制、提升动员能力、创新动员模式、拓宽动员领域,着力提升对打赢未来战争的支撑度和贡献率。

全网紧急发布寻人启事

  辛有志在信中回望2022年的奋斗成果,感谢辛选员工一年来的辛苦付出。

张心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