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一座山城的湾区印记

来源: 中国网推荐
2024-06-04 20:50:47

  江西赣州利用地理优势打造对接湾区“桥头堡”

  一座山城的湾区印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赣南多山不靠海,却奋力赶海弄潮,关于湾区的印记越来越多。11月14日至17日,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弘扬客家文化,加速融湾步伐”中央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记者赣州采访行活动。本报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赣县、章贡、南康、信丰、龙南等区(县、市),探寻赣州融湾新举措、新成果。

  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一湾东江水,将赣粤两地同胞紧紧相连。如今,深圳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赣州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红色故都”等文旅名片,建设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今年下半年,赣县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西客家博物院的东、西、北面打造客家风情街。这里的“十大坊”避免同质化,分别主营一款客家特色产品,擂茶、丁香李等客家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品尝购买。

  与赣县区毗邻的章贡区则聚力打造“江南宋城”名片。章贡区文广新旅局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侯沙璐说,该区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我们和大湾区山水相连、高铁相牵,近年深度融湾,希望通过一系列好政策、好路线,共同推进与大湾区文旅交流合作。”

  记者了解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赣州加强与大湾区文旅交流,今年举办了文旅招商推介会、“客家非遗走进大湾区”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向大湾区推介赣州文旅资源和精品路线。

  对外开放对接湾区的“桥头堡”

  来到位于赣州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这里的“深圳气息”愈发浓厚,许多来自深圳的家具公司分布在陆港周边。当下的家具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深圳看展,南康下单。”这是对南康生产的家具产品的高度认可。

  乘着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南康家具从“草根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千亿产业集群,有从业人员近50万,家具制造及配套企业过万家。

  在人们印象中,赣州多山,交通闭塞,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都不便。围绕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这一目标,赣州2016年申报获批全国第8个内陆对外开放口岸,正式开启内陆赣州发展的“口岸时代”。如今,赣州国际陆港常态化运行20多条中欧、中亚、铁海联运班列。

  此外,赣州主动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大港开展合作,积极发挥沿海“腹地港”作用,开创沿海港口与内陆合作的新模式。赣深两市大力推动下,启动建设了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常态化开行深赣欧班列。赣州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共建的“赣深组合港”,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的通关新模式,使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首个“内陆海港”。

  科技赋能产业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赣南脐橙丰收的季节,深圳大小商超少不了脐橙的身影。

  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89万亩、产量159万吨,赣州实现脐橙产业集群总产值195亿元,其中鲜果收入89亿元。脐橙产业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发展。

  在脐橙园里,同样不乏深圳的身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圳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记者在安西镇金奖脐橙园看到,深圳丰农控股DAP数智农服系统示范基地在这里建成。丰农控股把气象检测、土壤生态检测等现代化技术搬到一个个山头,助力传统农业实现智能精准生产管理。

  新华社布拉格1月4日电(记者邓耀敏)捷克国家兽医管理局4日说,由于禽流感疫情扩散,该机构决定扑杀西部比尔森州一个大型养鸡场的全部近75万只蛋鸡。

  宝山120担负着宝山区280.56平方公里,9个镇、3个街道230余万名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任务。12月中旬开始,宝山120的出车量以约每天10%的速度增长,逐渐从每天200次攀升至500次。像王越这样的急救人员,已持续近半个月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但是,微生态药物的研发在中国实际上刚刚起步,相关研发和生产企业也不多,包括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知君)、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恩生物)、杭州奕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知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易生物)等在内的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处于在研状态,自主创新的微生态药物距离真正进入中国临床及实际应用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时,在宝山120调度中心的系统里,有近70多单“待派”,这意味着仅在宝山区就有70多位患者正在期盼救护车的到来。

  <strong>第五十九条</strong> 文职人员办理落户,以及配偶子女随迁等,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执行。

  此外,《通知》提到,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支持相关机构举办老字号文化创意比赛等活动,推动老字号企业利用当地文化馆、博物馆资源,加强对品牌文化、地域民俗、城市记忆的挖掘转化,开发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陈静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