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落寞,“百年”日内瓦车展停办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06 04:01:08

  来源:华夏日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于建平 北京报道

  拥有119年历史的日内瓦国际车展(GIMS),将于2025年停止举办,并且未来几年内也没有相关的举办计划。

  日内瓦国际车展组委会在日前表示:“汽车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相比欧洲其他主要展会吸引力下降,是车展取消的主要原因。”不过,组织者表示,日内瓦车展停办不会影响他们在多哈举办的展会。2025年11月,多哈汽车展将继续举行,继2023年首次亮相后,预计将吸引更多国际参与者。

  规模大幅缩减

  《华夏记者》了解到,日内瓦国际车展始于1905年,在1905—1907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之后被取消。1924年,该车展正式命名为“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彼时除了各大汽车厂商参展外,还有少数飞机厂商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9年的车展上,由于场地无法满足当时各大参展商的要求,主委会不得不将整个展会分为两次举办。每年三月份进行汽车展览,四月底至五月初举行摩托车以及飞机展览,这样的方式保留至今。

  那么,日内瓦车展为什么备受欢迎?实际上,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日内瓦车展的举办地在瑞士,虽然这个国家没有汽车生产商,但其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之间,属于中立国。也正因此,日内瓦车展成为了各个国家比拼汽车产品的地方。高峰时期的日内瓦车展吸引了超过120家展商参展,包括保时捷、捷豹、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豪华品牌。在影响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日内瓦车展与慕尼黑车展、北美车展、东京车展、巴黎车展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车展。在参观人数方面,日内瓦车展曾吸引了超过60万名观众观展。

  不过,在疫情的影响下,瑞士政府宣布停止所有1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观众超过60万的日内瓦车展远超1000人的标准,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取消了。2023年日内瓦车展回归,不过不是在日内瓦,而是选择了卡塔尔多哈。尽管有大众Tiguan这样的重磅车型首发,但车展规模已经不及2020年以前的一半。

  日内瓦国际汽车展永久委员会基金会主席亚历山大·德塞纳克伦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组织者尝试通过减少规模和调整焦点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现实,但市场条件和行业的整体动荡使得维持这样一个大型展会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在行业环境艰难的背景下,制造商对日内瓦车展的兴趣不足,加上巴黎和慕尼黑车展因其国内产业的支持而受到青睐,为未来的日内瓦车展敲响了丧钟。”

  现状 急需改变

  事实上,日内瓦车展的停办也反映出传统展会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下滑,全球五大车展的关注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巴黎车展在2022年的规模缩减到了三个展馆;东京车展也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并增加了大量汽车以外的展览;法兰克福车展也进行了搬迁和更名。

  “目前汽车行业的焦点已经不是传统的技术,而是电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这也让转型落后的合资品牌失去了优势,导致靠海外品牌吸引观众的车展没有了吸引力。”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正如赵永琪所言,随着智能化的崛起,传统车展的模式也急需改变。许多厂商开始选择线上展览或者举办小型活动,以更高效、性价比更高的方式来展示新产品。同时,消费者也更期待能够在车展上看到更为新奇的技术和产品。

  瑞士的SRF电视台也将日内瓦车展停办归结于“新技术成果缺失”这个原因。1905年GIMS首次举办时,展示了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这正是其目前缺失的——该行业真正的创新近年来从未在日内瓦出现过:例如,Waymo的自动驾驶汽车从未出现在GIMS,电动汽车先驱特斯拉也没有出现过。

  不过,与五大车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北、上、广三大车展的热度正在不断攀升,吸引了全球主流车企的参加,并带来先进的汽车技术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为例,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3个国家近500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包含零部件企业)参展。全球首发车型达到了117辆(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辆)、概念车41辆、新能源车型278个,吸引观众89.2万人次。

  在展会上,各企业纷纷带来了最新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覆盖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芯片、操作系统、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公司也将自动驾驶汽车带到了展馆,供观众体验。

  从车展规模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汽车行业变革的时期,中国汽车市场凭借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强势崛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传统西方企业起步较晚,失去了先发优势,这也是海外车展规模逐步下滑的一个原因。

  “在电动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消费者更关注的是电池续航、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体验,这部分也是国外车企较为落后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在转型方面加紧研发,也需要车展的组织者多引入科技企业,朝着消费者关注的方向出发,才能做好车展。”赵永琪表示。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责任编辑:何俊熹

  公开资料显示,张务锋出生于1960年10月,山东莱芜人,2015年任山东省副省长,2017年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2018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成立后,他任党组书记、局长。

  李亮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但步子仍迈得太小,每年通过的原创推荐项目很有限,“多数通过的项目背后都由院士推荐和支持”。杨卫建议,基金委应继续夯实推荐者的责任,进一步扩大项目资助额度,容忍一定的失败率,并采用滚动式支持,“重点不在于你支持了多少项,而是确实支持了一些好的项目”。

  4月28日,武商集团在江西南昌重点打造的南昌武商MALL正式开业。这不仅是武商集团在湖北省以外打造的首个商业项目,也成为江西省的首个高端奢侈品购物中心。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一拿到项目就有钱、没有项目收入很低”的现象在大部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很普遍,因为财政每年一次性提供的基本事业运营经费“只能保底”。比如在高能所,这笔钱主要用于“给员工发基本工资、基础的基建和修缮、水电支付等”。王贻芳说,高能所基本是靠竞争性经费活下来的,从研究所(课题组)的科研经费来看,竞争性经费占比几乎是100%。

  在他看来,真正的基础研究,多数是以稳定经费、严格评估这种方式推动。稳定支持前提下,一个科研管理系统如果缺乏完善内部评估体制,没有淘汰,很快就会陷入“养懒人”“吃大锅饭”的泥淖,每五年进行的一次严格小同行评估可以从制度上杜绝这点。“坦率说,专业的基础研究机构是不能养人的,每个科研人员一定都像运动员一样参与残酷的全球竞争。”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起来,当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绩效为导向的资助体系设计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让科研经费得到最大化利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但在一个推崇竞争和排序的科研支持体系中,最后一定会形成“马太效应”,“已经拿到项目的人越拿越多,少数头部科学家经费充足,但还是不停申请经费”,真正应该得到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在成长期却可能被边缘化。

曾佑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