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成功培育金滩柽柳苗15万株 海岸带生态修复又添“利器”

来源: 快科技
2024-06-24 00:49:17

  中新网广州6月21日电(唐贵江 冯建奎)6月21日,记者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位于广东珠海的南方柽柳园已成功培育15万株金滩柽柳苗且长势良好,打破长期以来的“南红北柳”格局。南方既有红树林又有柽柳的“南红南柳”局面将逐步形成,广东海岸带生态修复又新添一枚“利器”。

  据介绍,2019年8月,海洋生态专家余兴光、刘怀等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西滩和打鱼嘴一带沿海滩涂考察时,发现自然分布的柽柳本土原生植物群落,且长势良好,并发现部分10-15年自然存活下来的植株。这是首次在华南沿海地区发现规模性野生柽柳资源,引起专家和当地政府重视。

  经过人工采种繁育,根据山东省林科院专家刘德玺、徐金光初步鉴定结果,认定珠海市金滩柽柳种源系甘蒙柽柳的南方生态类型,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较北方柽柳有根本不同,已更好地适应了当地环境。

  自2020年开始,南方柽柳园与山东林科院合作,开展金滩柽柳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已选育速生、抗逆、不同花色的优良新品系5个。今年4月25日,国家林草局正式向全国公布并颁发金滩柽柳新品种证书。

  刘德玺表示,柽柳是柽柳科柽柳属树种的总称,全世界约90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内蒙古及华北地区,是沙漠、盐碱地和沿海滩涂区不可代替的重要生态树种。近代以来,在华南沿海地区如深圳、珠海沿海滩涂也发现有零散柽柳。

  为加大繁育力度,2020年,余兴光、刘怀、林光开等人推动在南水镇建成200亩的南方柽柳园。园区保存金滩柽柳种质资源15个类型60余份,并以此为基地进行苗木繁育、新品种选育和栽培试验示范,系统掌握了本土柽柳培育与种植技术。

  目前,南方柽柳园已成功培育15万棵金滩柽柳苗。并在广东部分沿海地市成功移植栽种且长势良好。据观测研究,金滩柽柳性状稳定,适应南方海洋气候特点,具有抗盐碱、抗旱、抗风、抗海雾海潮、抗病虫害等扛逆性强特点。

  6月19日,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在珠海市金湾区金滩柽柳生态公园揭牌。该基地由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政府、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珠海市鑫洋生态科技公司共建,致力打造全国首个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应用示范平台。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主要负责同志在参加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时表示,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研究平台,对发展蓝碳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共建单位加强协作,把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品牌。

  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副主任贾后磊团队已在南水和入海口生态修复项 目柽柳林内,建立一处海洋蓝碳定位观测站,该站专家人才队伍实力雄厚,装备先进,将极大提升海洋、柽柳蓝碳研究水平,并为国家提供大量相关科学数据。

  余兴光告诉记者,珠海金滩柽柳已在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中成功应用。从2019年的一棵苗、一棵树,到目前建成一个南方柽柳苗圃园和体现我国目前唯一以南红南柳为主要特色的本土植物构成的海滨生态公园,打造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态环境需求绿意生态空间,形成了一道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靓丽风景线。

  余兴光表示,希望通过充分发挥柽柳生态产品、景观产品和经济产品价值,以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为契机,力争到2025年在南水镇建成全国第一个柽柳蓝碳碳中和小镇,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带蓝碳发展的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完)

  <strong>(新春走基层)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占绍林的“守艺路”与“生意经”</strong>

  <strong>第三个层次是基于比重视角的观察,跟当下市场各方特别关注的规模直接相关。</strong>而基于基数效应来分析这个规模的拟定,核心就在于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宏观经济增长幅度之间关系的预判是怎么样的。从目前地方开始陆续发布的数据来看,各地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与宏观收入增长幅度关系的预判并不一致。那么拿到总体层面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者说去判定财政收入总体的增长幅度是很关键的。在我们如何看待财政收入整体的增长幅度的基础上,回归到第二个层次里,才能更好理解今年如何看待赤字率和赤字规模。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的工资支付,由于经过总包、分包、包工头等多个环节,容易出现截留、克扣,甚至挪用。20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农民工工资改由总包单位,按照分包公司提供的考核工作量、工资表,直接发放到农民工的个人账户上。

  上海博物馆秘藏的这件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非常脆弱,幸运的是它得到了近千年呵护,尤其是入藏上博后几十年的精心保护,方能在当下展出时惊艳世人,让公众欣赏到缂丝文物之美、了解背后价值的同时,也让更多非遗传承人吸收前人卓越技艺、得到更多精神鼓舞,创作出更优秀的缂丝作品。如此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完)

  中国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去年11月,思拓凡宣布增资6000万元人民币打造在中国的科创中心,总投入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希望在生物工艺研发与临床生产、新型疗法孵化、人才培训、智能制造与服务、法规验证等方面,为行业提供贯穿上下游的产品、技术、服务与创新解决方案。目前,该中心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计划于今年投入使用。

  “冯爷爷,今天感觉咋样?血糖如何?”一到冯昌富家中,任太杰就开始忙着给冯昌富做检查,测血压、测血糖、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网格员冯云宣则在一旁认真记录,建立健康档案。“马上过春节了,如果有啥身体不舒服的,随时打我们电话。”冯云宣一边说着,一边把老人的电话记了下来。

黄慧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