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眼睛向东看,身子向东转”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03 20:03:57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王高飞 吴辛茹) 日前,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国元首同期访华,应邀参加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中阿国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为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阿拉伯世界已经开始真正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来接受中国和认可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崛起为阿拉伯世界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希望。”

  从学“术”到悟“道”

  阿拉伯国家如何借鉴中国发展模式

  据刘欣路观察,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阿拉伯世界大多关注中国的经济腾飞之“术”,紧密跟踪中国的自贸区发展、产业园建设等改革开放具体经验,但现在它们可能上升到从“道”的层面来看待中国发展。

  刘欣路认为,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同为“后发外生型”国家,独立之后它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未来的关系。面对着发展现代化的现实诉求,许多阿拉伯国家积极谋求和探寻发展范式的优化和转换,出台了各种的愿景战略,展现出对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顺生产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决心。

  而从自身发展与中国发展经验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历史性的比较当中,阿拉伯学术界和思想界看到了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者们认为,要从更深层次的智慧层面,来看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阿拉伯世界的借鉴意义。

  由学“术”到悟“道”,在刘欣路看来,这是阿拉伯世界吸收中国发展经验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眼睛也向东看,身子也向东转”

  阿拉伯世界从“向东看”到“向东行”

  在采访中,刘欣路提到了约旦学者萨米尔的研究观点。在萨米尔看来,2020年前后是阿拉伯世界秩序观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全观、秩序观这些基础性的观念在实践中失效,促使阿拉伯人开始重塑、修正既有的观念。

  刘欣路谈到,在著作中,萨米尔也曾对比东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史。在他看来,由于地缘位置更加接近,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历史更加悠久。但双方近代的交流史已经证明,虽然阿拉伯世界曾经非常虚心地想成为西方的学生,但是西方国家却从来没有想让或者 愿意帮助阿拉伯国家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从沙特等美军基地撤出武器装备,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作为应对,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推动着它们在外交领域“向东看”。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阿关系不断走深走实。航天卫星、能源技术、文旅医疗……多个领域结出合作硕果,造福两国人民。

  2022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是中阿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

  “如果说阿拉伯世界是很早就开始‘向东看’了,那我们只能说它们一开始是‘眼睛向东看,但身子还是向西转的’,但现在的它们是‘眼睛也向东看,身子也向东转’了,这是非常鲜明的一个变化。”刘欣路分析道,“阿拉伯世界的‘向东看’是一个历史进程,内涵也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他看来,当前的阿拉伯世界正处于思想震荡、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中阿双方观念当中的共同性、共通性因素明显增加,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向东看”和“向东行”。

  尊重中东人民“主人翁”地位

  中国助阿寻求“公约数” 画出“同心圆”

  “乱则思定,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都在深入思考,能否化敌为友,能否跳出近代以来不断循环往复的冲突陷阱。”刘欣路介绍道。

  他深入分析称,这些国家已经找到了破解之道并且形成共识,那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受到西方影响的地缘政治观、秩序观和安全观;要摒弃零和思维;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这样才能“治疗”中东现在既缺乏安全互信又缺少安全机制的“症状”。

  中东现在处于乱与治的十字路口,道路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刘欣路强调,国际社会应当“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他以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复交这一典型案例,抨击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中东事务的过度干涉。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推动这一复交进程,最重要的是尊重了中东人民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所有带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以中东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只会让中东更加动荡。

  刘欣路指出:“中国的方案确实能够帮助中东国家寻求最大的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来构建均衡有效且可持续的安全架构,进而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完)

  从某种意义上说,加拿大个别政客和媒体对所谓“中方干涉加内政”的炒作是失败的。尽管有加情报部门不断炮制虚假报告进行精准投喂,这几个政客和媒体也非常卖力,但就一个话题渲染炒作了几个月时间,仍然未能在加拿大掀起他们期待中的风浪。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始终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真凭实据,而加拿大多数民众也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好糊弄。

  刘小明来到海南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视频连线海口、三亚、五指山等市县应急管理局值班室,并电话连线省旅文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健委、省气象局等单位值班室,详细了解值班人员在岗、交通运输、旅游秩序、气象预报、疫情防控等工作。他要求,要坚持人民至上、预防为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处理处置应急事件,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数据显示,2022年神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跃上3000亿元台阶,达到3863.01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全年原煤产量达到3.26亿吨。

  从城镇私营单位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3万元、5.3万元、5.6万元和5.0万元,增速分别为4.7%、1.5%、2.8%和3.7%。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1:0.73:0.76:0.68,2021年为1:0.76:0.78:0.69,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有所拉大。

  特约评论员 管姚:我注意到,对这次会见,国际媒体相当关注,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社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电稿。按说一国外长会见驻在国大使属常态行为,但鉴于中美关系作为全世界最重要双边关系的份量,加上当前两国关系全面紧崩的真实现状,用秦刚今天见伯恩斯的表态,那就是“再遇寒冰”,所以在此背景下,这场会面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今天彭博社的报道标题特别强调,China’s New Foreign Minister Meets US Envoy for First Time,这是“中国新外长首次会见美国驻华大使”,当然我对出现在标题的“新”字,有保留意见,以今时今日全方位大国外交的强度与密度,强调这个“新”字,不合时宜,也不着调。你看,今天秦刚又飞欧洲连访三国了,大国外长着实够拼。同样可作对照的一个背景是,秦刚是在出使美国期间,获拔擢大国外长。在他离美返国履新之际,美国“Politico”新闻网站曾刊出长篇文章,指秦刚就任驻美大使期间,国务卿布林肯并未与其会面,美媒认定,这构成白宫外交团队的重大误判。

  “紧张的美中关系令两国企业都感到担忧。”美国《福布斯》杂志3日报道称,美国中国总商会最新发布的年度调查显示,约81%的受访中企对两国关系紧张感到担忧。而中国美国商会3月发布的调查几乎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在101家受访中企中,36%的企业还担心“美国对外国投资政策的不稳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称,在连续两届美国政府执政期间,美中之间的外交渠道已经萎缩。中国的邻国和美国的盟友忧虑,世界大国之间沟通中断可能破坏全球经济,或导致意外冲突。  

刘子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