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启预售仅几天!苹果叫停下一代Vision Pro高端机生产!分析师:许多人买了后用几次就没用了

来源: 澎湃网
2024-06-20 02:48:57

每经编辑 黄胜    

6月19日,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社媒上表示:“我的观察,许多人(包括我自身经验)买了Vision Pro后,用几次就没用了。如果这是普遍的用户状况,那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做一个降规低价版就能解决的。”

苹果叫停下一代Vision Pro高端机生产

据21财经,6月19日,有消息称,苹果目前已暂停下一代Vision Pro的开发,转而聚焦在2025年底发布更便宜的机型。据Vision Pro部件供应商透露,苹果已通知至少一家供应商暂停下一代高端Vision头显的生产。

今年4月,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苹果已下修2024年Vision Pro出货量至40万~45万部(此前市场共识的出货量在70万~80万部或以上)。

6月14日上午9点,苹果准时开始首款MR头显设备Vision Pro国行版的预售。与美国市场的火爆相比,国内Vision Pro预售略显冷清。

据苹果中国官网信息,256GB版本国内售价为29999元(人民币,下同)起(美国地区约2.5万元);512GB版本售价为31499元起(美国地区约2.67万元);1TB版本售价为32999元起(美国地区约2.8万元)。可以看到,国内定价高于4个月前该设备首次在美国发售时的起售价。

值得关注的是,Vision Pro在美国开启销售后,一度掀起热潮,预计交付时间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在非官方平台的代购价格甚至达到苹果官方价格的2至3倍。以国内某电商平台为例,当时,该产品代购价基本在4万元~8万元不等。

2024年出货量预估低迷,价格、重量、续航等成主因

作为一款立项长达近7年时间才推出的产品,苹果首款头显设备Vision Pro的发售像一枚炸弹引爆了整个MR行业。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了体验Vision Pro(美版)的感受。“眼动和手势追踪比较流畅、自然,画面分辨率很高,音效也不错,但戴久觉得太重了,并且不适合出门携带,因为头显和电池都又大又重,续航也只有两个小时。”另一位用户则表示:“实测戴不超过20分钟就压得头疼、脸疼,头显这种东西做轻了才能普及。”

除此之外,人们对苹果Vision Pro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价格昂贵”,这也是不少机构预计其今年出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苹果Vision Pro硬件规格和功能设计方面,无疑会是目前最顶尖的AR/VR产品,然而售价高达2.5万元(美版),再加上需要外接电源才能运作两小时,均是影响消费者选购意愿的不利因素。”Trend 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4年Apple Vision Pro出货量仅约20万台,需要等待后续消费款苹果Vision的推出以及苹果能提供吸引消费者日常应用的功能服务,才能以此拉升整体AR市场的快速发展。

今年4月,郭明錤还称,苹果在非美国市场发售Vision Pro前便砍单,代表美国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超过预期,让苹果连带保守看待非美国市场需求。展望2025年,Vision Pro在2025年可能不会更新新机型,目前预期2025年Vision Pro出货量可能会同比衰退。

当前拥有头显产品的公司很多,作为苹果的竞争对手,广受欢迎的Meta Quest 2售价仅500美元。Meta之外,近年来,包括PICO、索尼、HTC、华为、OPPO等在内的厂商也都积极推出XR产品,主要以AR眼镜与VR头显一体机为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加入头戴设备等新硬件平台的市场竞争中。而苹果Vision Pro头显的价格几乎是Meta高端头显Quest Pro售价的3倍。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消息、21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王晶 )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strong>宋志伟:</strong>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青年科学家可能更着眼于基础科学,着眼于青年之间的合作,表面上看不太会涉及类似5G、量子计算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但他们更开放,更有活力,代表着“科学的未来”。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重庆1月31日电 题:产业观察:重庆一座数字经济产业园缘何吸引6000家企业扎堆入驻?

  比如,《江苏措施》称,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高端化改造升级、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和融合应用创新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58同城、赶集直招31日发布《2023年返城就业调查报告》,聚焦1990年-2004年出生的就业群体,通过对不同城市薪资水平的调查,对春节后返城就业的趋势变化进行解析。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邢媛认为,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很多消费者受到群体文化影响,往往会采取从众、随大流的消费方式。有关部门和媒体等要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崇尚理性消费,相关法律执行、监督工作也要细化跟进。

  用心做“减法”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王俊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