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造血”突破“瓶颈” 海外华校校长共话华文教育发展

来源: 潇湘名医
2024-05-31 13:59:50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 题:积极“造血”突破“瓶颈” 海外华校校长共话华文教育发展

  中新社记者 吴侃

  第五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19日在北京开幕。会议期间,多位华校校长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形势下海外华校要完善“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

  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但缺乏师资、教材适用度不足等老问题仍存在。华文学校发挥“造血”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教材本土化,办学模式也向多元化和正规化发展。

  “30年前我开始在澳大利亚从事华文教育,那时在华校当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现在有严格的录用标准。”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校长李复新说,目前学校老师以新移民和中国留学生为主,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教材方面,学校自主编写贴近当地生活的校本教材;学校与当地国民教育体系衔接,是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教育部高中学习委员会注册的专业教育机构。

  “我们从2006年创校之初就很注重教师的本土培养,建立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评课磨课、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夯实教师基本功。”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蒋忠华说,学校采用中西融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融入本土特色内容,互动性实操性强。学校也教授意大利语和英语,为刚来意大利不久的孩子进行语言接轨。

  1898年,在孙中山“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在日本横滨建立。120余年间学校几经变迁,成为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说:“作为包含幼稚园、小学和中学的全日制学校,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稳定,很多老师学习中文或对外汉语专业,我们也在不断吸纳新老师。”

  新科技赋能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华文学校也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近两年,我们开始用实景课堂和网络课堂辅助教学,还开设了机器人兴趣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李复新说,明年他们还将与世界机器人大赛合作,在堪培拉举办机器人锦标赛,未来也计划继续推动数字化学校建设。

  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与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教材,其特色是用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提升了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我们也计划引入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学生成绩、教师信息等数字化管理。”张岩松说。

  “近两年学校布局线上教学,建立了‘中华云网校’平台,除本校学生外,来自比利时、荷兰等国家的华裔孩子也加入进来。”蒋忠华表示,海外华文教育要做到信息化,还面临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但她也认为,面对面式的传统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华校还需避免对新技术的过分依赖。

  语言和文化并重

  华文学校也注重将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深度结合,让华裔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李复新表示,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校会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老师还会带着学生体验节俗,让学生在巩固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

  在张岩松看来,学习中文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华文学校的两条生命线。“我们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学校还设有中华文化教室, 供学生学习书法、刺绣、泥塑等。舞狮也是我们的特色,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接触和学习舞狮,每年还会参加横滨中华街龙狮游行等活动。”他说

  <strong>谣言:南京高速“飞鸟聚集”、成都街头“飞鸟撞树”,地震前兆?</strong>

  ——高水平推进园区开放。持续实施“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启动重点园区(组团)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园区(组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强园区服务指导,探索建立产业应用场景和产业链资源对接机制。完善园区统计制度,搭建园区数字底座,建立园区数字画像,动态监测园区发展质效。促进天竺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做大文化贸易、保税维修等“保税+服务”模式;指导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加快入区项目建设和投运,加快推进二期建设;加紧推动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申报和亦庄综合保税区新址可研论证。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2月10日电 (记者 王坚)广州市科学技术局10日发布消息称,参与2022年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的首批23家获奖企业得到补助,另有18家港澳台地区的获奖企业如在广州完成注册落户后,也将获得补助。

  永诚(深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香港合伙人张国和是此次首批入驻机构的代表之一。他表示,未来的工作重心将会放在前海。

  除了制作一些传统香品,仿照、复原制作祖传香珠,香饰品外,近年来,邢晓秀不断寻求创新。“制作了很多文创产品,结合景区特色,给山西博物院制作鸟尊香囊、给国家图书馆制作DIY香套盒,还用燃烧完以后的天然香料,熏制一些传统纹饰香画等。”

  近期,新加坡旅游局国际司助理局长柯淑丹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预计今年到访新加坡的中国游客人次可恢复至2019年的三至六成。

许彦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