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深山巧绣娘闯出致富路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6-12 18:05:28

  中新社兰州12月10日电 题:“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深山巧绣娘闯出致富路

  作者 闫姣

  进入冬季,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大山里,绣娘们围炉而坐,手中针线快速穿过皮料,不一会儿,精致的刺绣花样便浮现在眼前。不久后,源自深山的传统绣品,将以香包、枕头、配饰、玩偶等形式,活跃在中国内地各大城市,甚至与美国著名汽车品牌林肯结合。

  “我们目前已赶制了100套林肯车内饰局部的刺绣,仅一台车的花样,一位绣娘要加班加点绣1个月,至少40万针才能绣完。”10日,从西和到上海打拼的“90后”绣娘张闲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颇具特色的西和刺绣,近年来逐渐走上国际舞台。

  西和县位于西汉水上游,是先秦遗风乞巧民俗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包括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乞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至今活跃在当地300多个村落,经常性参与者有50多万人。乞巧文化中尤为重要的“巧娘娘”精神,千百年来激励当地女性追求独立、自强、自信,成为刺绣、茶饭的行家里手。

  受乞巧传统的影响,当地女性大多从小擅长刺绣。耳濡目染下,张闲闲几岁时便会绣鞋垫玩。后来,她前往上海寻求发展机遇,成立刺绣公司,销售绣品之余,承接私人订制绣品,成立刺绣培训班。久而久之,她成了上海和家乡刺绣资源的桥梁。

  在张闲闲看来,西和刺绣的原生态、地域性、做工精美等特点,是备受都市消费者喜爱的原因。为更好适应市场,她为本土绣娘提供学习机会,提高花样、配色等方面的审美。为促进刺绣产业健康发展,她还探索乡村年轻刺绣设计人才的定向培养。

  张闲闲能在上海闯出一条“刺绣路”,是因家乡有个刺绣大本营,即姑姑张芹成立的“乞巧坊”刺绣协会。协会在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村,成立于2014年,主要生产和销售手工刺绣品扁枕、车枕、颈椎枕、鞋垫等,吸纳有百余名绣娘。

  张芹是西和县颇有名气的“巧媳妇”。在官方扶持和她的带领下,当地“巧嫂”“巧妹”的针线活,通过扶贫车间和电商的渠道,乘着各大传统节日销往中国各地,每年销售各类刺绣产品数千件,带动每位女性每月增收3000元至4000元(人民币,下同)。

  “80后”绣娘张芳红是“乞巧坊”成员之一。她细数今年的忙碌与收获时说,端午节和乞巧节前后,她基本每日6时起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时左右,持续几个月,“忙到顾不上吃饭,但心里高兴。和外出打工挣得一样多,还能顾家。”

  上述三位绣娘只是西和县众多绣娘的缩影。西和是中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年均输出劳动力达11万余人,创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该县创建乞巧嫂、乞巧妹、乞巧汉子、乞巧驾驶员、乞巧之乡家政等劳务品牌,“乞巧”系列劳务品牌务工人数占年均务工总人数95%以上,在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都有他们务工就业的身影。(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2月13日电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消息,目前北京市新冠疫情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奥密克戎BF.7分支和BA.5.2分支依然占据主要优势。

<strong>  哪些因素促进老人长寿呢?</strong>

  回县城后,食用菌领导小组很快制定出一整套的菇棚工作流程。从菌棒入棚、出菇管理,到每个菇棚放多少菌棒等技术指标,都做出明确规定。

  <strong>“高氏兄弟”、不靠谱“渣爹”引热议</strong>

  朴槿惠获特赦出狱后,于2022年3月回大邱养老。她除了当年5月出席新总统的就任仪式之外,极少公开亮相。最近一次露面,还是2022年7月,在大邱参观自己推进建设的科技园区。

  如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专家还建议,应该多措并举做好新时代家庭建设。

罗玮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